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登山记-2011年9月18日



今天,我参加了巴杜巴辖登山队的登山活动。

下午五点,我们抵达目的地。毛毛雨落下,不过登山队却没有后退。70至90人在一块儿用了茶点和做热身操。

下午五点半,登山开始。除了黄泥路,我们也爬了潮湿和倾斜的林路。

下午六点半,登山活动结束。由于今天登山的路程不长,所以登山队可选择回家冲凉,或老样子,在露天用带来的水冲凉。

晚上八点,大伙儿围成一圈,然后由老鸟们(老会员)随性主持。首先,主持人在圆圈中间放了两箱冰和很多杯啤酒,然后大伙儿先做了暖身操。接着,主持人找出在登山前后违规或有点小毛病的组员拿着装满酒的杯坐在冰上,并说出他的毛病。过后,坐在冰山的队员得在大伙儿唱出附有特色的歌,喝完酒杯的酒后才能站起来。由于我是个过客,还不是会员,所以不用坐在冰上。不过,带我进入登山队的队员就惨了。她得坐在冰山,直到主持人介绍和访问完我们。在介绍和访问中,除了自我介绍外,我们还得说出指定范围内的三个组员的外号。

老鸟们的主持让大伙儿笑个不停,我笑得脸都发烫了。

在九点多左右,大伙儿共进晚餐,然后各自闲聊。队员只需付十零吉就可任意喝酒。不过,每位队员得有环保和节俭的概念。我们不可乱丢垃圾和浪费酒。

在11点半左右,由于细雨不停,大伙儿就各自打包回家了。

半天下来,我享受于大自然和大伙儿的温情里。队员从24至60多岁。有些队员已经参加此活动30多年了。虽然大部分队员的年龄大过40岁,不过他们的体力可不是盖的。体力不错的我仍然输给一些队员。

下个星期,我们会转移到另一个地点。酷爱登山的我期待着下周的登山活动。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哥哥的智慧



聆听洪兰教授的光碟,听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博士母亲因为孩子无法回答“100以内最大的数值是多少?”而感到气愤。正当她要发飙,另一位孩子赶紧自荐教导弟弟。同样的题目,这位哥哥却换了个提问方式。他问:“新年时,妈妈要给你一百块以内的红包。你要妈妈给你多少钱?”弟弟马上回答:“99块。”

同样的题目,哥哥只是换个提问方式,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里,我们发现,难倒弟弟的并非算术,而是语言。弟弟因无法听懂或将所听文字化成有意义的语言,所以他一开始无法回答。哥哥发现了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与弟弟生活相连接,弟弟就克服了语言障碍,然后正确回答了问题。哥哥的出现,化解了弟弟被打骂的厄运。

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拥有哥哥般的智慧,去发现问题的主因?大部分教师会因为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为他们标上“后进生“的标签;大部分家长会因为孩子不明白所教内容,而感到气愤。他们都认为自己已尽力尽责,却不知他们正走向教育的反方。

教育需要智慧,而非埋怨。我们应该学习哥哥,以弟弟(学习者)能理解的方式来教导,而非像博士妈妈般盲目的教导孩子。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生在玩游戏,家长见了,就会说:“你整天只会玩玩玩。功课做完了吗?做完了就拿书来读。不要只顾着玩。”
试问,家长自己读书了?


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就会说:“平时叫你读书你不读,看你现在考出什么样的成绩来了?”家长说完,便使命地打打打,然后加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你考得好不好,跟我没关系。”试问,家长可想过自己动手打学生的真正原因?


打骂,已成为大部分家长管教孩子的主要方法。至于原因,就是打骂,特别是打能快速的看到表面上的效果。孩子因怕被打,就算不情愿不认同,他们也会听从父母的指示。当孩子乖乖听话后,家长就摆起了胜利者的姿态,认为自己已成功教育孩子。然,父母可想过孩子当时候的内心想法?孩子从这次被打骂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孩子会长大,家长会变老。几年时光,孩子上了中学或到了青少年阶段。拥有力量的孩子,不再害怕父母。父母失去了优势。他们已经没法让孩子听话。从小被灌输打骂(孩子从父母身上所学)解决方式的孩子,将用其来对待朋友和父母。当他们不如愿时,他们会骂人;不爽时,他们就会学足父母鞭打自己的方式,使命地打打打他们讨厌之人。问题少年在父母面前一一出现。父母此时也只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自叹自己的悲惨命运。


谈及此,父母应该已经意识到或早已知道打骂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了吧?咋看之下,打骂能帮父母管教孩子,其实,它却像毒品一样,渐渐地破坏我们的家庭和谐,与教育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方法其实很简单。父母只要摒弃打骂的教育,选择陪同解决问题方式,就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面对问题的观念和方法。从孩子出世至上学前这年龄段,孩子接触最多和最崇拜之人就是父母。当他们开口时总会说“我妈妈说”或“我爸爸说”。若父母懂得善用这段时间,教导孩子或示范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通过经验的积累,它将成为孩子的做人态度。基础打稳了,孩子长大出现叛逆行为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自小培养出的良好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凡事有果必有因。若您想吃葡萄,那你就得种葡萄树;若你想孩子孝顺你,那你就得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若你想孩子懂事,那你就得教导他正确面对事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