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从《学校在窗外》看大马教育

Photobucket




《学校在窗外》是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黄武雄先生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

在《学校在窗外》一本书中,黄武雄先生提及了近十年台湾的教育改革状况和他的教改理念和方法。身为教改先驱者,黄先生发现虽然推动教改这么多年,但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台湾唯有通过社区运动,大众的醒觉与参与才能解决台湾教育面对的问题。

从黄先生所提及的问题和教改内容,我发现我国和台湾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在此,我举例几个本人认为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本人视野和观察能力有限,所以,我所提及的大马教育,是我所观察到的大马教育。它可能和现实的大马教育会略有不同。

第一, 套装知识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出路,但却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通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pg90

只懂得知识骨架(套装知识)的人,对所学理论和知识了解并不深或全面。他们只懂得套用。所以,所学知识无法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黄先生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让人的知识变得成熟,也就是变得更加的全面和深入。但是,若学校教导的是套装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变得零散。他们无法将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学生变成了只会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人。这无形中造成了人们崇拜理论,崇拜专家,把专家说的话当成是真理。这种崇拜或说迷信将会阻碍人们去寻找新知,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也会因为套装教育而停待不前。

在谈到套装知识和感知知识时,黄武雄先生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要点。黄先生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经验的发展是通过个人的旧有经验为基础,然后运用抽象能力将没体验过的知识与经验与旧有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身为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而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学习。

第二, 精英教育

谈到“所有的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有可能吗?”在这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世界里,靠实力来脱颖而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按理来说,这说法没错,不过,若我们把它和教育挂钩时,我们就会发现这想法需要斟酌一番。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只限于精英,而是全人类。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教育。

按照人类的思维模式,智慧并非直线式向前发展的。很多时候,智慧会处于徘徊或退步的过程,不过这只是一个过程,当他过了这过程后,他就会取得进步。所以,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只专注在精英的身上,而是应该放在开发人类的潜能。在教育里,我们不应该有“淘汰”或“放弃”这两个词汇。反之,我们必须相信,虽然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成长,都会有能力进步。其实,学生就好像植物般,虽然同为植物,但不同种类的植物所需要的成长时间不同,结出的果子也不同。我们不能说因为龙珠果的价钱高,开花结果的时间短就认为它比榴莲或其它水果植物来得好。农夫们会根据植物的所需和成长方式来种植植物,并耐心的等待和坚信它开花结果的一天。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然后耐心等待学生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第三, 民众醒觉

回归现实,在现今教育,特别是华小教育,我们都知道华小是采用大班大校的方式。在一班里会有20、30或更多的学生。在这样的大班里,老师的主要工作变成了维持班上的秩序。文书上那些繁琐的工作也需要老师来处理。在这样的环境低下,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和没有时间来进行因材施教。就这样,一日复一日,老师的教育理念开始被动摇,随之破灭。最后,教师变成行尸走肉,为了教书而教书。

教师变成行尸走肉是他们的错吗?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身不由己。那么,我们要怎样子去解决这问题,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曙光?

在马来西亚,我们都知道办华文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先贤如林连玉先生就为华教奋斗了一生。为了华教,就算林连玉先生丢失了工作,三餐不饱,生命受到威胁,林连玉先生依旧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秉持者作为老师,作为华人的责任,为办华校,办母语教育而奋斗。也因为有林连玉和其它先贤的坚持,我们才会有今天的华文教育。

与林连玉先生那时代相比,我们会发现现今华教状况会比以前好得多,但并不是最好。若我们一不小心,华文教育随时有可能会毁于我们这一代。所以,身为华人,身为华社的一份子,我们是否也应该像林连玉先生一样,秉持着发展华文教育的精神,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教育而努力。

在现今社会,由于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所以很多的人都失去的警觉心。所以,若我们想要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教育而努力的话,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老师、教育学家和政党们的努力,而必须是整个华社和社会的努力。

为了华文教育的质量和质地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整个华社必须要留意大马政局和政策。像最近这几周,政府就提出了用国语(马来文)教导新课程《我的国家》、面试官在录取教师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要求临教表演京剧、规定华小需要筹足80%经费才可建校、在华小(单指柔佛州而已)欠缺800位华文师资时,派遣100名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执教等等打压华小的政策、在第九大马计划拨给各源流小学的款项中,华小只获得3%的拨款(若每年获得第九大马计划下的平均教育拨款,在2007年,每位国小生获得391令吉,华小生和淡小生分别获得44令吉和231令吉。)等不公平和打压的政策。身为大马华社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要留意大马政局,然后通过投票或其他的管道如广播或博客等地方发表我们的意见给执政者。若身为华社的我们不去理会我们的教育,而把教育的责任推给马华之类的政党时,我们会发现就算这些政党有心想要维持和发展华文教育,他们也会变成有声无力之辈。当权者不会去理会他们的提议与意见。

第二方面,除了从上到下的政府政策外,我们也必须从下到上,从学校教育做起,把基础打稳。谈及学校教育,人们自然会认为学校教育的负责人是老师、校长和董事部之类的相关人士。所以,家长和社会人士把自己置身之外。在这样教育环境底下,家长从学生的作业量和考试成绩来断定孩子所学。如上所说,学生的成长如同植物的成长。每个人的成长时段不同。我们不能针对学生某一时段的学习来断定他的能力。况且,作业量和考试成绩并不能反应学生所学。它们只不过是一种数量,而这些数量并不代表学生所学知识和思维水平。例如,某位学生在考试前刚好做到了和考试内容相同的问题,那他的考试成绩自然会比较高。可是,这学生所得的成绩能代表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吗?所以,若家长真的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那么他们就得踏入校园,了解并帮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这里所指的了解指的是通过某些管道去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些什么。例如,在指定日,和老师进行交谈,这就好像家庭采访般,只不过是家长化被动为主动而已。只有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所学和学习方式,家长才能在学校之外的时间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除了知道和引导学生学习外,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合作,成为学校的一份子。例如,家长可通过布置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个舒适和优美的环境学习或与校方办一些亲子学习或烹饪之类的生活技能课程,那么,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学校的学习气氛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人情味,学生学习更加生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范围将会扩展,而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

以上纯属小弟的一些看法。若所说有误或不全面之处,有待大家的补充。:)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好绘本如何好》简介

Photobucket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自己有点后悔,为何至今才阅读到这本书。书中所言,能让我们这些读者能更有方向地去欣赏与阅读绘本。


郝广才被《美国出版人周刊》称他为台湾与国际绘本界接轨的推手。他旗下的格林文化成为连续六年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作品最多的出版社之一。此外,他也是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开办三十多年来第一位亚洲评审。在2006年,郝广才总结自我出绘画与出版的经验,诞生出了《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本结晶品。


郝广才认为:“社会如果图盲充斥,那要达到‘美’的境界,就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越。”绘本虽然逐渐成为大众接受的图书形式,但是人们对绘本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不懂得如何去阅读与欣赏绘本。郝广才认为:错误的观念,荒唐的解释,不但对投入绘本工作的人没帮助,更糟的是,误导许多为孩子选绘本的大人。


所以,郝广才在设计《好绘本如何好》时,为了要让读者知道作者的‘做法’和‘用心’,于是便以了解‘如何看’和‘如何做’为主要脉搏,引导读者深入绘本的技艺世界,发觉层层丰富的意义。


在《好绘本如何好》中,当作者在解释“如何做”时会引用一些比喻与故事,这让读者易于了解,乐于阅读。至于在课题与课题之间的衔接方面,作者并非东抽吸取,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作者会先介绍一个作者,让后以作者创作特色或代表作来讲解几个课题。然后,以此类推。在讲解课题时,作者一再的强调绘本中的内容必须要合理和合理的出现。这里所谓的合理内容并非排斥荒谬,而是所有的荒谬必须建立在合理之上。


从内容来看,书中的目录主要分成四个单元,分别是:绘本概念·体的架构、绘本元素·点的舞蹈、形式技巧·线的旋律及内容手法·面的张力。备注中也附上了“关键词和国际绘本大奖简介”如上所言,郝广才在编制《好绘本如何好》时,为了让读者更加的易于及乐于阅读,他将相关的课题安排在一起。所以,各单元中的课题并非链接在一起的。作者在目录时以单元来分配,是为了让读者更加地了解各课题的类别。

在图解方面,作者会标明图片中重要之处,让后把该图放大。这样,读者就能明白作者所说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地听作者所言。


《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也从作者和出版社的角度来阐述绘本中的“用心”。他让读者们知道绘本作者制作绘本的过程。此外,他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看的观点,那就是“跳出成人方式”和“跳出儿童的形式”。


所谓的“成人方式”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不然,在很多优秀的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或细节是很难用理性的思维来解析的。比如,桑达克做得最开心的绘本《厨房之夜狂想曲》为例,故事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梦境,纯属好玩,没有特别的道理。这类的作品根本无法也无需做出任何地解释。它所代表的,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我们大家共有的幻想空间。


至于“跳脱儿童的形式”就是指跳出以教育儿童为善唯美的框框。在大多数的绘本中,绘本的内容和画面都是美丽和优美的。那么,恶心、丑陋、荒唐的画面能不能出现在绘本之中呢?郝广才举了荣获凯迪克银派大奖的《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为例。这本书收集很多童话寓言,像“丑小鸭”、“青蛙王子”等,但都翻转改写,将原本的故事变成无厘头的爆笑内容。书中还带有恶心、残忍和荒唐的图片。设问,为何这类成人所谓“低俗”的作品会得到国际凯迪克大奖的肯定呢?郝广才在书中是如此评价此书的:


“创作者要让我们看到跳脱形式的威力,不是可以跳跃成人的形式,也不应被儿童的形式所限定。蓝史密斯不是要献给每个人心中那个没死的小孩,而是要放出每个人心中那个不搞怪不舒服的怪胎。”


我觉得上面一段话是说作者意图通过有趣的方式(内容与图片)将读者内心中爱搞怪的怪胎释放出来。成人将捣怪视为贬义,将它与“坏”画上同等好。其实不然。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搞怪本身并没有问题,它只代表爱作怪。作怪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儿童的点子多,想象力十足。至于好坏,就要看儿童的搞怪的出发点。


Photobucket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中的其中一图


在阅读《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时,聪明的读者并不是去阅读途中的恶心、荒唐、残忍的单一画面,他们看的是图与图、图与字串联起来的故事。图画中的画面是为了故事而服务。所以,若成人在选择这类绘本时,因为主观的意见和个人的喜好随意来评定这绘本的好坏的话,那就证明他不是位聪明及懂得欣赏绘本的读者。


《好绘本如何好》通过“如何看”和“如何做”这两个角度帮助读者给好绘本下定义。这样的观点确实能帮助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去来分析与了解绘本的好坏。也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的喜欢这一本书。不过,看与理解确实是两回事。作者是以出版社和绘本作者的角度来分析绘本的好坏。对于读者,要理解与参悟书中的内容并不简单。读者还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才能像郝广才作者般来欣赏与阅读绘本。

2009年10月25日星期日

又来了一宗冤案

Photobucket
死者:玉婷(http://www.youtube.com/watch?v=mq2BtUXSIcE&feature=player_embedded#at=183)

不久前,得到朋友坠楼身亡一事。随后,我在星洲日报,看到了相关的报导。但,该报导中的数据与资料却和友人告知我的消息不符。为何相关人士要提出假数据和资料?为什么?

以下是朋友寄给我的电邮:

11:00pm+ Yoke Tien (Brittany) mum called, well conversation!

2:30am to 2:45am – Fall from 18th floor


Within 2:45am to 7:00am – Brittany’s mum notice by other except ‘him’!


1) Why Joshua dint call her best friend kai shin to tell her about Yoke Tien’s die ?

2) Why must be lie to reporters?

-house rental is Rm1500 and paid by her Yoke Tien”s mum (who tell reporters the condo is from that Joshua?

- 1 million bought by him?

- Joshua work for only 3 years+ but why reported 12 yrs? So ridiculous

-Drunk? She knowing her positive, positive character, she will not do such silly thing, she is smart girl

-the jump location is wall with metal bar on top, 4feet need to step on something to able jump for a girl, and its take times to do those action

-furthermore, 2 sets of the wall to reach the jump point, so is ample time for him Joshua to catch her back if she was want to do such action.

-Her shoes? Camera memory card? Where is going?

- Yvonne who stayed with Brittany for 1month, she realize he is rough and violence

- why bruise (greenish) on Brittany neck? When did it?

- why as a police he dint report himself? Is the security guard of the condo called to report. Why he never inform Yoke Tien’s mum once happening, she mum know this matter around 7am . She was die on 230am

-Yoke Tien knew Joshua around 3-4 months only, why news said they stay together around 1 year already?

-she is cheerful, easy-going, intelligent, smart, friendly, and confirm she will not die for him

-why Joshua say he want to jump only when police arrive? What happen about the 3 to 4 hours? This is a misery, who will know the truth?

-some more he tell reporter she is PR at a nightclub? Those all is lie, he is a liar

-investigate what happen in the lift? CCTV sure can review back the situation…

疑点重重,报导与现实不符。事情的背后一定内有乾坤,但,事情的真相是否会有揭开的一天?

只要我们稍有留意,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身旁有许多冤案常常会不了了之,犯罪的人常常能逍遥法外。为何会如此呢?按理来说,君主犯罪与庶民同罪。只要是犯了法,就得接受应有的惩罚。不过,现实中有很多例子告诉我们,理论和现实是不符的。

为何很多冤案会不了了之呢?

理由很简单,
1. 死的人和我们非亲非故,所以感受不深。这就好像当我们在阅读报纸时,我们不会为灾难中死去的几十几百人而感到难过,流泪。
2. 贪污过于猖狂。有些人能用权/钱为自己摆脱罪名。
3. 人类是善忘的或说是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或许会很留意某件罪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会渐渐的淡忘此事。
4. 资讯受控。读者被报章上的报导所骗。

在此,我恳请大家往后做个聪明的读者和注意四周发生的事情。别以为事情没牵扯到你就与你无关。当有一天,他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Photobucket


在《失去山林的孩子》一书中,自然一词被定义为充满着原始力量、意味著教诲与挑战。所以,此文中指的自然是是山林,而非已被修剪整齐的草场。

按人类生长来看,儿时体格和能力的发展决定了他的一生。为了锻炼儿童的体力与能力,我们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与时间玩耍。理查•洛夫,《失去山林的孩子》的作者认为自然游戏与自然体会比草场或专为儿童设计的活动更有效的让儿童成长。理由何在呢?

摩尔,一个游戏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专家曾写道,自然环境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自然环境刺激所有的感官,将休闲玩耍和正当的学习结合起来。摩尔认为,在自然中使用多种感官的经验,有助于建立“是自立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认知体系”,并且透过提供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和素材来激发想象力,那些空间和素材用以完成他称为孩子的“建筑物和手工制品”。“自然环境和素材激发出孩子们无穷的想象力,并且作为发明能力和创造力的媒介发挥著作用,这是几乎任何一群在自然环境中玩耍的孩子们身上都可以观察道德事实。”摩尔说道。

山林激发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开启了儿童缪斯心灵。在山林中,儿童能发挥想象力,运用四周所得,进行游戏。或许,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泰山,一边学着泰山叫,一边爬上树。


谈到爬树,对于年长一辈的人来说,并非什么新鲜事。但是对于现今儿童而言,爬树却成为了一种危险行为或游戏?

以往,爬树对于儿童而言就好像走路那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爬树的技巧与能力。儿童的体格与能力在快速的增长。在儿童接触山林的过程中,凹凸不平的路、山路等会锻炼四肢的力量。为了不让自己跌倒和受伤,儿童在山林中走动和攀爬时,他们会高度集中精神和作出明确的判断。虽然儿童有时会受伤,但是他们却能通过这些经验而成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儿童的注意力、判断能力、体力等等都会提升,从而适应所处的环境。如此,意外发生机率会逐渐减少,危险性也会因为儿童具有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而减低。

不过,看看现今社会,虽然大多数的父母都有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但是他们却患上了恐惧并发症。他们因为太疼爱孩子,而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在他们眼中,户外生活是不安全的。坏人比比皆是。孩子因而禁止到户外游玩。孩子活动空间变得狭小,生活变得无趣。他们只能与电子游戏与网络世界为伴,整天待在家里。在此环境长大的孩子,四肢与各种能力没有受到锻炼,成长因而受阻。长久下去,此问题将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对后世子孙和人类带来更大的问题与灾害。

理论上,人类的能力应该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步提升,迈向更完善的人。然,实况却让我们感到担忧。为了否定“一代不如一代”之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动起来。自然,就是最佳的场所。在自然里,孩子除了能锻炼注意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之外,他们也能通过游玩锻炼出强健的体魄。

远离自然,孩子所剩的还有什么?就如
《失去山林的孩子》一书所强调的,若我们想要培养出更加完善的下一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从回自然,让他们在自然中锻炼自我的能力与体格。

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宣扬环保概念的弊端

Photobucket


大自然不间断的被人们所破坏,为了挽救大自然,环保概念被人们所提倡。通常在提及环保概念时,我们会运用举例法让孩子知道环保的重要。


“你们知道吗?我们每用一张纸,就表示要砍一棵树!”XX说“因为树越来越少。所以土崩才会发生。”

“你们知道吗?当化学药物流入河或海中时,它会污染海水,让水中的植物与动物死亡。

“你们知道吗?为什么海龟会越来越少?因为它们误把塑料袋当成水母给吃了,结果无法呼吸而死亡。”


以上的这方法乍看之下,好像能激发孩子去保护大自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理论上,这些孩子会知道透过回收他们的《读者周刊》和牛奶罐,就能为拯救地球出一份力他们长大后会是负责任的地球管家,‘会投票给主张环保的政府公职候选人,会买节能车。’实际上呢?也许并非如此。索贝尔说,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在课室上大肆渲染对自然的破坏,也许会造成一种微妙的疏远。在我们一心要他们了解并承担这个世界的问题时,我们也切断了孩子和自身根源的联系。’孩子没有和自然直接打过交道,他们开始把自然与恐惧、灾难联想在一起,而不是欢乐和奇迹。

摘自:pg150&pg151《失去山林的孩子》


我赞同索贝尔的看法。渲染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坏及破坏带来的后果(恐吓方式)只会让孩子远离大自然。如此,大自然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包袱。试问,不会接近和欣赏大自然的下一代,要如何长久的去保护它呢?


所以,为了长久的保护大自然,我们要做的并非让孩子通过知道大自然遭受到多大的破坏性而来保护大自然,则是要让他们借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而来保护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之美所谈及的就是去亲身体会大自然之美,而并非纸上谈兵,通过口头或录像的方式来介绍大自然。以本身为例,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树木、河水为我的童年回忆增添了许多的色彩。我知道,儿时的回忆,让我懂得珍惜大自然。爬山、看海、看雨景、看风景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往后,为了能更多时间与机会接触大自然,我打算到沙巴去教书。


为了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地球,最有效的方法,并非传达环保的重要,而是带领孩子去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当孩子爱上了大自然,保护与维护大自然自然不在话下。

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

法国绿色建筑设计师Edouard Francois作品

在国外,许多国家开始注重自然与生活的联系。为了长久的发展,绿色都市主义被人们所提出。浏览网络,我找到了一下几张由法国绿色建筑设计师Edouard Francois设计的作品

Edouard Francois 1957 年出生在巴黎, 法国。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倡导者。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Photobucket

http://www.wddad.org/index.asp

2009年10月17日星期六

教与学的目的

Photobucket


通过msn的聊天,这位害羞的女生开始在班上发言了。通过msn她向我倾诉,向我报告她的进展。网络这这东西真的很棒,只要善加利用,它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好工具。
以下是聊天的内容范围:
一、 害怕考试不能考到全A。
二、 害怕开口说话。
二、 害怕别人取笑她不会打羽球。

目前,这小女生开始改变,在课堂上尝试开口说话,还有学打羽球。至于在考试方面,我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虽然我向她表示尽力就行了,但是,依旧感觉到她因为接近大考而倍感压力。

学生试A为学习目标虽然不是很好,但却能起到督促的作用。不过,若太过注重A,反而会影响学习。学习本来就应该是欢乐的。考试只不过是衡量学习成都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在外国,如芬兰和法国,他们的国家不会注重应试考试制度。他们学习是为了提升自的见识和知识,而非为了什么A。这点值得我们向往,盼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在这种教育大环境内进行教学。

教育,就是学习如何生活得更好。在教学上,我们应当注重与引用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而不是一味的去吸取书上或他人的知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长。最好的教材,并未别人的伟论,而是从生活中学习。这点我必须铭记于心,并把它贯穿在我的教学路上。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批改作文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将所有的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


在句子中,“清洁”或“干净”和“亮丽”两个形容词描写出了打扫过后的校园。这两个形容词用得很好,很准确。在句子最后一段,“满足”二字用得更好。看到“满足”这两个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图片中的同学享受打扫的过程。


你们仔细的观察图片,把图片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写出来了。这点真的很棒。不过,你们好想忽略了图片中的老师,没有把老师也写进作文中。


在写作方面,若你们能够按方向出现的人物书写作文,那么这篇作文会变得更加棒。顺着一个方向写能方便其他读者观察和了解图片中的内容。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的将所有的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


你们仔细观察图片,把图片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写出来了。这点很棒。不过,你们好想忽略了图片中的老师,没有把老师也写进作文中。


在写作方面,你们若够按方向出现的人物书写作文,那么这篇作文会更加棒。顺着一个方向写能方便其他读者观察和了解图片中的内容。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将所有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


不过,你们没有把图片中同学倒垃圾、拔草、抹窗及老师拿垃圾桶写进去。在写看图作文时,我们应该把图片中主要的内容都写进去,而不是只写一部分的内容。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将所有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


在书写方面,你们按照方向书写内容。这点真的很棒。你们知道看图写作时需要按一个方向描写图画中的内容,而不是随便的描写。


不过,你们好想没有注意到图片中倒垃圾的同学和老师。所以造成这篇文章不完整。看图作文需要把重要的内容都写进去,而不是只写一部分的内容。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将所有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

在图片中,拔草、抹窗、扫地、倒垃圾是由不同学生做的。所以,我们不能只写两个人。值得称赞的就是,你们按照方向书写看到的画面。这点真的很棒。


图片中出现的老师也应该写进作文里,这样,所写的看图作文才算完整。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将所有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不过,文章中缺少一个结尾段落。


同学仔细的观察图片,把图片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写出来了。这点真的很棒。不过,同学们好想忽略了图片中的老师,没有把老师也写进作文中。


在写作方面,这一组同学若够按方向出现的人物书写作文,那么这篇作文会更加棒。顺着一个方向写能方便其他读者观察和了解图片中的内容。


作文中,用“新”形容打扫后的校园,这“新”字写得很很准确。学校因为打扫而变得像新的一样。


Photobucket


你们成功将所有句子连贯成完整的段落,这点就值得鼓励。不过,文章中缺少一个结尾段落。

同学仔细观察图片,把图片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写出来了。这点真的很棒。不过,同学们好想忽略了图片中拿垃圾桶的老师和扫地的学生。


在书写方面,你们按照方向书写内容。这点真的很棒。你们知道看图写作时需要按一个方向描写图画中的内容,而不是随便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