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从《学校在窗外》看大马教育(修订版)

Photobucket



《学校在窗外》是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黄武雄先生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

在《学校在窗外》一本书中,黄武雄先生提及了近十年台湾的教育改革状况和他的教改理念和方法。身为教改先驱者,黄先生发现虽然推动教改这么多年,但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台湾唯有通过社区运动,大众的醒觉与参与才能解决台湾教育面对的问题。

从黄先生所提及的问题和教改内容,我发现我国和台湾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在此,我举例几个我认为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我视野和观察能力有限,所以,我所提及的大马教育,是我所观察到的大马教育。它可能和现实的大马教育会略有不同。

第一, 套装知识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出路,但却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通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pg90


套装知识,按字眼来解的话套装就是一整套的,一个包装的。不过,如上所说,这里所指的套装知识是指已经除去了知识或理论的由来,而只是教导知识或理论最 后成果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导方式是欠缺全面性的,不过也是我们现今大部分老师用的教育方式。打个比方,当数学老师在教平均数(average 时,他并没有通过实物运演或解释来教导平均数,而只是叫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程式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模画样,在不明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学习平均数。以此方式学 习数学,学生或许能应付指定单元里的数字数学练习题,但是一旦问题是以状况问题方式或未标明单元的情况下出题,很多学生就无法解决该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将人类的认知分成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若按照布卢姆的分类法,我们能察觉到套装知识属于记忆这一最低下的阶段。那么,单只是记忆阶段的学习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若我们以解答方式来看的话,我们看到如上的数学学习者因为不理解该数学方程式而无法解答较复杂的同单元的问题。若我们从思维能力来切入的话,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学习状况呢?


我们知道,知识是并非凭空而来,他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辨证而来。由于与此,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或真谛,而只有接近正确知识和真谛的答案。此外, 不同年代的价值观和所见所知会有不同,所以知识的正确与否会随着时代而改变。这就好像最近上映的《十月围城》。《十月围城》以孙中山推翻君主封建制度的时代为背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老旧派的人们为了恢复清朝统治制度而奋斗,新生派的人们为了推崇民主制度而牺牲。我认为,我们不能说他们任何一方是坏人是错 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理想生活而奋斗。这战斗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部分人们思维和价值观的改变。而这价值观的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去质疑和思考君主制 度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就因为这想法,才会有改革推动,才会有今天的中国。


《十月围城》让我看到了思维偏差所带来的惨烈悲剧。所以,我认为,身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教导和提升孩子辨证和思考的能力,而非记忆的能力。至于提升孩子辨证和思考能力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去质疑和辨证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程式。


总言,为了要改善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摈弃教导知识骨架的套装知识,不然,像阎孝国的悲剧将会重演。


第二, 精英教育


我常问我自己“教育的对象是谁?”


你或许会说:“教育的对象当然是所有人。为何你会问这么一个无聊的问题?”


若你这么问,那我再问你:“大学是为所有人,还是只为那些考取佳绩的人开放的?”


这时,你肯定会说:“当然是那些考取佳绩的人。”


若此时我再来问一问你“教育的对象是谁?”这时,你又会怎样回答?


很明显的,教育的对象并非“大家”,而是那些有优秀生,那些能应付应试教育的学习者。而这样的教育架构,就是黄武雄先生所说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的实施,导致教育的变相。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自然会想尽方法让子女也分得大学教育的一席之位。如此,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从小学或更小 的年龄开始就受到升学的压力。在压力学习下的孩子,学习变得无趣。原本满怀壮志,想要进行活泼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老师,也因为考试的压力和学生人数众多又程 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只好委曲求全,教导学生应付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教学。就因为这样,那些学习缓慢和无法适应考试制度的学生就会被抛在后头,转而变成差 生,然后退出教育的体系。所以,我们常会看到,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会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因为无法适应学校教育而纷纷退学。


精英教育的概念,让学习变成了比赛,让课室变成了战场,让学习的目的变成了换取获得工作的文凭。学生天天为了考试而学习,以希望能考取佳绩,获得文凭。这样 的想法一直左右着家长们的想法。不过,放眼看看现今社会,我们会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而问题的主原是什么,这点就有待考证。


从精英教育,我们看到了它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和他们所带来的弊端。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改善和解决我们这问题呢?


如上所说,教育的对象是大家,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舍弃“精英教育”,拒绝实施“应试教育”,然后,把教育还给大家,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当所有人 都能接受教育,那么考试压力自然会得到舒缓。学生将不再像现在般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教师也因为无需担心学生无法应付考试而采取更加活泼的教育方式。通 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并非放弃精英学生,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完整的教育。

修订中

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

从《学校在窗外》看大马教育

Photobucket




《学校在窗外》是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黄武雄先生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

在《学校在窗外》一本书中,黄武雄先生提及了近十年台湾的教育改革状况和他的教改理念和方法。身为教改先驱者,黄先生发现虽然推动教改这么多年,但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台湾唯有通过社区运动,大众的醒觉与参与才能解决台湾教育面对的问题。

从黄先生所提及的问题和教改内容,我发现我国和台湾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在此,我举例几个本人认为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本人视野和观察能力有限,所以,我所提及的大马教育,是我所观察到的大马教育。它可能和现实的大马教育会略有不同。

第一, 套装知识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出路,但却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通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pg90

只懂得知识骨架(套装知识)的人,对所学理论和知识了解并不深或全面。他们只懂得套用。所以,所学知识无法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黄先生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让人的知识变得成熟,也就是变得更加的全面和深入。但是,若学校教导的是套装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变得零散。他们无法将知识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学生变成了只会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人。这无形中造成了人们崇拜理论,崇拜专家,把专家说的话当成是真理。这种崇拜或说迷信将会阻碍人们去寻找新知,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也会因为套装教育而停待不前。

在谈到套装知识和感知知识时,黄武雄先生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要点。黄先生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经验的发展是通过个人的旧有经验为基础,然后运用抽象能力将没体验过的知识与经验与旧有的知识与经验相结合。身为教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而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学习。

第二, 精英教育

谈到“所有的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有可能吗?”在这竞争激烈,弱肉强食的世界里,靠实力来脱颖而出是理所当然的事。按理来说,这说法没错,不过,若我们把它和教育挂钩时,我们就会发现这想法需要斟酌一番。教育的对象不应该只限于精英,而是全人类。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教育。

按照人类的思维模式,智慧并非直线式向前发展的。很多时候,智慧会处于徘徊或退步的过程,不过这只是一个过程,当他过了这过程后,他就会取得进步。所以,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只专注在精英的身上,而是应该放在开发人类的潜能。在教育里,我们不应该有“淘汰”或“放弃”这两个词汇。反之,我们必须相信,虽然每个人的智力和能力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成长,都会有能力进步。其实,学生就好像植物般,虽然同为植物,但不同种类的植物所需要的成长时间不同,结出的果子也不同。我们不能说因为龙珠果的价钱高,开花结果的时间短就认为它比榴莲或其它水果植物来得好。农夫们会根据植物的所需和成长方式来种植植物,并耐心的等待和坚信它开花结果的一天。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然后耐心等待学生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第三, 民众醒觉

回归现实,在现今教育,特别是华小教育,我们都知道华小是采用大班大校的方式。在一班里会有20、30或更多的学生。在这样的大班里,老师的主要工作变成了维持班上的秩序。文书上那些繁琐的工作也需要老师来处理。在这样的环境低下,教师根本没有办法和没有时间来进行因材施教。就这样,一日复一日,老师的教育理念开始被动摇,随之破灭。最后,教师变成行尸走肉,为了教书而教书。

教师变成行尸走肉是他们的错吗?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因为他们也是身不由己。那么,我们要怎样子去解决这问题,为我们的教育带来曙光?

在马来西亚,我们都知道办华文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先贤如林连玉先生就为华教奋斗了一生。为了华教,就算林连玉先生丢失了工作,三餐不饱,生命受到威胁,林连玉先生依旧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秉持者作为老师,作为华人的责任,为办华校,办母语教育而奋斗。也因为有林连玉和其它先贤的坚持,我们才会有今天的华文教育。

与林连玉先生那时代相比,我们会发现现今华教状况会比以前好得多,但并不是最好。若我们一不小心,华文教育随时有可能会毁于我们这一代。所以,身为华人,身为华社的一份子,我们是否也应该像林连玉先生一样,秉持着发展华文教育的精神,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教育而努力。

在现今社会,由于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所以很多的人都失去的警觉心。所以,若我们想要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的教育而努力的话,我们需要的,并不只是老师、教育学家和政党们的努力,而必须是整个华社和社会的努力。

为了华文教育的质量和质地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整个华社必须要留意大马政局和政策。像最近这几周,政府就提出了用国语(马来文)教导新课程《我的国家》、面试官在录取教师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要求临教表演京剧、规定华小需要筹足80%经费才可建校、在华小(单指柔佛州而已)欠缺800位华文师资时,派遣100名不谙华文教师到华小执教等等打压华小的政策、在第九大马计划拨给各源流小学的款项中,华小只获得3%的拨款(若每年获得第九大马计划下的平均教育拨款,在2007年,每位国小生获得391令吉,华小生和淡小生分别获得44令吉和231令吉。)等不公平和打压的政策。身为大马华社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要留意大马政局,然后通过投票或其他的管道如广播或博客等地方发表我们的意见给执政者。若身为华社的我们不去理会我们的教育,而把教育的责任推给马华之类的政党时,我们会发现就算这些政党有心想要维持和发展华文教育,他们也会变成有声无力之辈。当权者不会去理会他们的提议与意见。

第二方面,除了从上到下的政府政策外,我们也必须从下到上,从学校教育做起,把基础打稳。谈及学校教育,人们自然会认为学校教育的负责人是老师、校长和董事部之类的相关人士。所以,家长和社会人士把自己置身之外。在这样教育环境底下,家长从学生的作业量和考试成绩来断定孩子所学。如上所说,学生的成长如同植物的成长。每个人的成长时段不同。我们不能针对学生某一时段的学习来断定他的能力。况且,作业量和考试成绩并不能反应学生所学。它们只不过是一种数量,而这些数量并不代表学生所学知识和思维水平。例如,某位学生在考试前刚好做到了和考试内容相同的问题,那他的考试成绩自然会比较高。可是,这学生所得的成绩能代表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吗?所以,若家长真的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那么他们就得踏入校园,了解并帮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这里所指的了解指的是通过某些管道去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些什么。例如,在指定日,和老师进行交谈,这就好像家庭采访般,只不过是家长化被动为主动而已。只有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所学和学习方式,家长才能在学校之外的时间有效地引导孩子学习。除了知道和引导学生学习外,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合作,成为学校的一份子。例如,家长可通过布置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个舒适和优美的环境学习或与校方办一些亲子学习或烹饪之类的生活技能课程,那么,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学校的学习气氛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人情味,学生学习更加生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范围将会扩展,而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

以上纯属小弟的一些看法。若所说有误或不全面之处,有待大家的补充。:)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好绘本如何好》简介

Photobucket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自己有点后悔,为何至今才阅读到这本书。书中所言,能让我们这些读者能更有方向地去欣赏与阅读绘本。


郝广才被《美国出版人周刊》称他为台湾与国际绘本界接轨的推手。他旗下的格林文化成为连续六年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作品最多的出版社之一。此外,他也是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开办三十多年来第一位亚洲评审。在2006年,郝广才总结自我出绘画与出版的经验,诞生出了《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本结晶品。


郝广才认为:“社会如果图盲充斥,那要达到‘美’的境界,就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越。”绘本虽然逐渐成为大众接受的图书形式,但是人们对绘本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不懂得如何去阅读与欣赏绘本。郝广才认为:错误的观念,荒唐的解释,不但对投入绘本工作的人没帮助,更糟的是,误导许多为孩子选绘本的大人。


所以,郝广才在设计《好绘本如何好》时,为了要让读者知道作者的‘做法’和‘用心’,于是便以了解‘如何看’和‘如何做’为主要脉搏,引导读者深入绘本的技艺世界,发觉层层丰富的意义。


在《好绘本如何好》中,当作者在解释“如何做”时会引用一些比喻与故事,这让读者易于了解,乐于阅读。至于在课题与课题之间的衔接方面,作者并非东抽吸取,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作者会先介绍一个作者,让后以作者创作特色或代表作来讲解几个课题。然后,以此类推。在讲解课题时,作者一再的强调绘本中的内容必须要合理和合理的出现。这里所谓的合理内容并非排斥荒谬,而是所有的荒谬必须建立在合理之上。


从内容来看,书中的目录主要分成四个单元,分别是:绘本概念·体的架构、绘本元素·点的舞蹈、形式技巧·线的旋律及内容手法·面的张力。备注中也附上了“关键词和国际绘本大奖简介”如上所言,郝广才在编制《好绘本如何好》时,为了让读者更加的易于及乐于阅读,他将相关的课题安排在一起。所以,各单元中的课题并非链接在一起的。作者在目录时以单元来分配,是为了让读者更加地了解各课题的类别。

在图解方面,作者会标明图片中重要之处,让后把该图放大。这样,读者就能明白作者所说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地听作者所言。


《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也从作者和出版社的角度来阐述绘本中的“用心”。他让读者们知道绘本作者制作绘本的过程。此外,他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看的观点,那就是“跳出成人方式”和“跳出儿童的形式”。


所谓的“成人方式”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不然,在很多优秀的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或细节是很难用理性的思维来解析的。比如,桑达克做得最开心的绘本《厨房之夜狂想曲》为例,故事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梦境,纯属好玩,没有特别的道理。这类的作品根本无法也无需做出任何地解释。它所代表的,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我们大家共有的幻想空间。


至于“跳脱儿童的形式”就是指跳出以教育儿童为善唯美的框框。在大多数的绘本中,绘本的内容和画面都是美丽和优美的。那么,恶心、丑陋、荒唐的画面能不能出现在绘本之中呢?郝广才举了荣获凯迪克银派大奖的《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为例。这本书收集很多童话寓言,像“丑小鸭”、“青蛙王子”等,但都翻转改写,将原本的故事变成无厘头的爆笑内容。书中还带有恶心、残忍和荒唐的图片。设问,为何这类成人所谓“低俗”的作品会得到国际凯迪克大奖的肯定呢?郝广才在书中是如此评价此书的:


“创作者要让我们看到跳脱形式的威力,不是可以跳跃成人的形式,也不应被儿童的形式所限定。蓝史密斯不是要献给每个人心中那个没死的小孩,而是要放出每个人心中那个不搞怪不舒服的怪胎。”


我觉得上面一段话是说作者意图通过有趣的方式(内容与图片)将读者内心中爱搞怪的怪胎释放出来。成人将捣怪视为贬义,将它与“坏”画上同等好。其实不然。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搞怪本身并没有问题,它只代表爱作怪。作怪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儿童的点子多,想象力十足。至于好坏,就要看儿童的搞怪的出发点。


Photobucket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中的其中一图


在阅读《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时,聪明的读者并不是去阅读途中的恶心、荒唐、残忍的单一画面,他们看的是图与图、图与字串联起来的故事。图画中的画面是为了故事而服务。所以,若成人在选择这类绘本时,因为主观的意见和个人的喜好随意来评定这绘本的好坏的话,那就证明他不是位聪明及懂得欣赏绘本的读者。


《好绘本如何好》通过“如何看”和“如何做”这两个角度帮助读者给好绘本下定义。这样的观点确实能帮助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去来分析与了解绘本的好坏。也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的喜欢这一本书。不过,看与理解确实是两回事。作者是以出版社和绘本作者的角度来分析绘本的好坏。对于读者,要理解与参悟书中的内容并不简单。读者还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才能像郝广才作者般来欣赏与阅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