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从《学校在窗外》看大马教育(修订版)

Photobucket



《学校在窗外》是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黄武雄先生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

在《学校在窗外》一本书中,黄武雄先生提及了近十年台湾的教育改革状况和他的教改理念和方法。身为教改先驱者,黄先生发现虽然推动教改这么多年,但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台湾唯有通过社区运动,大众的醒觉与参与才能解决台湾教育面对的问题。

从黄先生所提及的问题和教改内容,我发现我国和台湾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在此,我举例几个我认为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我视野和观察能力有限,所以,我所提及的大马教育,是我所观察到的大马教育。它可能和现实的大马教育会略有不同。

第一, 套装知识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出路,但却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通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pg90


套装知识,按字眼来解的话套装就是一整套的,一个包装的。不过,如上所说,这里所指的套装知识是指已经除去了知识或理论的由来,而只是教导知识或理论最 后成果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导方式是欠缺全面性的,不过也是我们现今大部分老师用的教育方式。打个比方,当数学老师在教平均数(average 时,他并没有通过实物运演或解释来教导平均数,而只是叫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程式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模画样,在不明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学习平均数。以此方式学 习数学,学生或许能应付指定单元里的数字数学练习题,但是一旦问题是以状况问题方式或未标明单元的情况下出题,很多学生就无法解决该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将人类的认知分成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若按照布卢姆的分类法,我们能察觉到套装知识属于记忆这一最低下的阶段。那么,单只是记忆阶段的学习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若我们以解答方式来看的话,我们看到如上的数学学习者因为不理解该数学方程式而无法解答较复杂的同单元的问题。若我们从思维能力来切入的话,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学习状况呢?


我们知道,知识是并非凭空而来,他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辨证而来。由于与此,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或真谛,而只有接近正确知识和真谛的答案。此外, 不同年代的价值观和所见所知会有不同,所以知识的正确与否会随着时代而改变。这就好像最近上映的《十月围城》。《十月围城》以孙中山推翻君主封建制度的时代为背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老旧派的人们为了恢复清朝统治制度而奋斗,新生派的人们为了推崇民主制度而牺牲。我认为,我们不能说他们任何一方是坏人是错 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理想生活而奋斗。这战斗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部分人们思维和价值观的改变。而这价值观的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去质疑和思考君主制 度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就因为这想法,才会有改革推动,才会有今天的中国。


《十月围城》让我看到了思维偏差所带来的惨烈悲剧。所以,我认为,身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教导和提升孩子辨证和思考的能力,而非记忆的能力。至于提升孩子辨证和思考能力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去质疑和辨证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程式。


总言,为了要改善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摈弃教导知识骨架的套装知识,不然,像阎孝国的悲剧将会重演。


第二, 精英教育


我常问我自己“教育的对象是谁?”


你或许会说:“教育的对象当然是所有人。为何你会问这么一个无聊的问题?”


若你这么问,那我再问你:“大学是为所有人,还是只为那些考取佳绩的人开放的?”


这时,你肯定会说:“当然是那些考取佳绩的人。”


若此时我再来问一问你“教育的对象是谁?”这时,你又会怎样回答?


很明显的,教育的对象并非“大家”,而是那些有优秀生,那些能应付应试教育的学习者。而这样的教育架构,就是黄武雄先生所说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的实施,导致教育的变相。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自然会想尽方法让子女也分得大学教育的一席之位。如此,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从小学或更小 的年龄开始就受到升学的压力。在压力学习下的孩子,学习变得无趣。原本满怀壮志,想要进行活泼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老师,也因为考试的压力和学生人数众多又程 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只好委曲求全,教导学生应付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教学。就因为这样,那些学习缓慢和无法适应考试制度的学生就会被抛在后头,转而变成差 生,然后退出教育的体系。所以,我们常会看到,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会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因为无法适应学校教育而纷纷退学。


精英教育的概念,让学习变成了比赛,让课室变成了战场,让学习的目的变成了换取获得工作的文凭。学生天天为了考试而学习,以希望能考取佳绩,获得文凭。这样 的想法一直左右着家长们的想法。不过,放眼看看现今社会,我们会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而问题的主原是什么,这点就有待考证。


从精英教育,我们看到了它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和他们所带来的弊端。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改善和解决我们这问题呢?


如上所说,教育的对象是大家,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舍弃“精英教育”,拒绝实施“应试教育”,然后,把教育还给大家,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当所有人 都能接受教育,那么考试压力自然会得到舒缓。学生将不再像现在般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教师也因为无需担心学生无法应付考试而采取更加活泼的教育方式。通 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并非放弃精英学生,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完整的教育。

修订中

4 条评论:

  1. 听几位朋友说我的文章“不行”、“看不懂”,所以做了修订。我会尽快补上未完成的部分。希望大家能继续给予意见:)

    回复删除
  2. 大哥,《十月围城》的历史背景是孙中山革命。里头的孙文就是孙中山。

    回复删除
  3. 改了。犯了这失误,让大伙儿笑掉大牙。真不好意思……

    回复删除
  4. 暂时在此停笔,不知道要如何写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