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登山记-2011年9月18日



今天,我参加了巴杜巴辖登山队的登山活动。

下午五点,我们抵达目的地。毛毛雨落下,不过登山队却没有后退。70至90人在一块儿用了茶点和做热身操。

下午五点半,登山开始。除了黄泥路,我们也爬了潮湿和倾斜的林路。

下午六点半,登山活动结束。由于今天登山的路程不长,所以登山队可选择回家冲凉,或老样子,在露天用带来的水冲凉。

晚上八点,大伙儿围成一圈,然后由老鸟们(老会员)随性主持。首先,主持人在圆圈中间放了两箱冰和很多杯啤酒,然后大伙儿先做了暖身操。接着,主持人找出在登山前后违规或有点小毛病的组员拿着装满酒的杯坐在冰上,并说出他的毛病。过后,坐在冰山的队员得在大伙儿唱出附有特色的歌,喝完酒杯的酒后才能站起来。由于我是个过客,还不是会员,所以不用坐在冰上。不过,带我进入登山队的队员就惨了。她得坐在冰山,直到主持人介绍和访问完我们。在介绍和访问中,除了自我介绍外,我们还得说出指定范围内的三个组员的外号。

老鸟们的主持让大伙儿笑个不停,我笑得脸都发烫了。

在九点多左右,大伙儿共进晚餐,然后各自闲聊。队员只需付十零吉就可任意喝酒。不过,每位队员得有环保和节俭的概念。我们不可乱丢垃圾和浪费酒。

在11点半左右,由于细雨不停,大伙儿就各自打包回家了。

半天下来,我享受于大自然和大伙儿的温情里。队员从24至60多岁。有些队员已经参加此活动30多年了。虽然大部分队员的年龄大过40岁,不过他们的体力可不是盖的。体力不错的我仍然输给一些队员。

下个星期,我们会转移到另一个地点。酷爱登山的我期待着下周的登山活动。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哥哥的智慧



聆听洪兰教授的光碟,听到了一个故事。一位博士母亲因为孩子无法回答“100以内最大的数值是多少?”而感到气愤。正当她要发飙,另一位孩子赶紧自荐教导弟弟。同样的题目,这位哥哥却换了个提问方式。他问:“新年时,妈妈要给你一百块以内的红包。你要妈妈给你多少钱?”弟弟马上回答:“99块。”

同样的题目,哥哥只是换个提问方式,问题就迎刃而解。在这里,我们发现,难倒弟弟的并非算术,而是语言。弟弟因无法听懂或将所听文字化成有意义的语言,所以他一开始无法回答。哥哥发现了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与弟弟生活相连接,弟弟就克服了语言障碍,然后正确回答了问题。哥哥的出现,化解了弟弟被打骂的厄运。

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拥有哥哥般的智慧,去发现问题的主因?大部分教师会因为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为他们标上“后进生“的标签;大部分家长会因为孩子不明白所教内容,而感到气愤。他们都认为自己已尽力尽责,却不知他们正走向教育的反方。

教育需要智慧,而非埋怨。我们应该学习哥哥,以弟弟(学习者)能理解的方式来教导,而非像博士妈妈般盲目的教导孩子。

2011年9月13日星期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学生在玩游戏,家长见了,就会说:“你整天只会玩玩玩。功课做完了吗?做完了就拿书来读。不要只顾着玩。”
试问,家长自己读书了?


学生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就会说:“平时叫你读书你不读,看你现在考出什么样的成绩来了?”家长说完,便使命地打打打,然后加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你考得好不好,跟我没关系。”试问,家长可想过自己动手打学生的真正原因?


打骂,已成为大部分家长管教孩子的主要方法。至于原因,就是打骂,特别是打能快速的看到表面上的效果。孩子因怕被打,就算不情愿不认同,他们也会听从父母的指示。当孩子乖乖听话后,家长就摆起了胜利者的姿态,认为自己已成功教育孩子。然,父母可想过孩子当时候的内心想法?孩子从这次被打骂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


孩子会长大,家长会变老。几年时光,孩子上了中学或到了青少年阶段。拥有力量的孩子,不再害怕父母。父母失去了优势。他们已经没法让孩子听话。从小被灌输打骂(孩子从父母身上所学)解决方式的孩子,将用其来对待朋友和父母。当他们不如愿时,他们会骂人;不爽时,他们就会学足父母鞭打自己的方式,使命地打打打他们讨厌之人。问题少年在父母面前一一出现。父母此时也只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自叹自己的悲惨命运。


谈及此,父母应该已经意识到或早已知道打骂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了吧?咋看之下,打骂能帮父母管教孩子,其实,它却像毒品一样,渐渐地破坏我们的家庭和谐,与教育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方法其实很简单。父母只要摒弃打骂的教育,选择陪同解决问题方式,就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面对问题的观念和方法。从孩子出世至上学前这年龄段,孩子接触最多和最崇拜之人就是父母。当他们开口时总会说“我妈妈说”或“我爸爸说”。若父母懂得善用这段时间,教导孩子或示范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通过经验的积累,它将成为孩子的做人态度。基础打稳了,孩子长大出现叛逆行为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自小培养出的良好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凡事有果必有因。若您想吃葡萄,那你就得种葡萄树;若你想孩子孝顺你,那你就得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若你想孩子懂事,那你就得教导他正确面对事物的方法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的悲哀。

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

他受不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摸样的恐惧。

他写字想得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

——陶行知

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反思- 棒叔叔激励营

至:谢坤校长

昨天,参与您的激励营。我觉得我需要为自己自辩和给您一个交代。话语中,若有不敬之处,请您见谅。

道歉之处:

1. 坐姿不礼貌,确实是我的过错。多谢您提醒我这一点。

2. 我一向不喜欢激励营。因此,我的举止让您感到难受,请您见谅。

赞扬之处:

1. 认真看待讲座,非瞎蒙拐骗的态度,让我敬佩。

2. 活力十足,让我怀疑您的年龄。您是我看过最有活力的长辈。

3. 敢怒敢言,让人折服。你的言行举止,让我想到了鲁迅的《呐喊》。

4. 好戏推荐。您所介绍的电影是我喜爱的其中三部。李伟文《电影里的生命教育》里(http://www.faqing.org/forum/viewtopic.php?p=1187291&highlight=#1187291)也有介绍一些不错的电影。

5. 幻灯片:您的幻灯片制作非常耗时。

个人看法

1. 教育理念:我认同您所提出爱心关怀的教育理念。 我与朋友曾讨论“老师最基本最重要的品格是什么?”他认为是善良,而我认为是尊重。善良将引人往善成长,尊重让人活得有尊严。我提出尊重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人。我们的教育,不该把眼光放在培养学生成为我们想要的“典型”大人,而应该把教育放在当下

2. 对于临教的问题,我也知道。我也反对临教,反对假期培训班。他们没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去探讨教育,造成他们误解教育。不过,错不在他们,在于教育制度。因此,我认为,既然他们已成为老师,那我们须做的是引导他们走向负责人的老师,而非排斥他们。(有因必有果。那两位女生早走是“果”,那他们提早走的“因”是什么呢?)

3. 在讲座时,您指名叫我站起时,我才说出了我的看法,而非您说的“心里有鬼”。虽然您在话语中加上了“如果”,但您的肢体和语气,并非如此传达

4. 还有,您在讲座时,问我“你还记得校长和你说了什么吗?”。那我想问你:“你有听到我如何回应校长吗?”(我在先前7个月的实习时,学生的人数是从20人至40人。我的班没出现纪律问题。虽然,那时的实习节数和文书工作不多,但我能感受到大型学校老师的压力。)我说:“因人而异”。不管是大型或微型学校,重要的是老师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教育理念正确,不管到哪里,他都可以成为一位好老师。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少,而不认真教学。这就是我的原则。

5. 《叫我第一名》我已看过两次。第一次是通过网络电视观看。在讲座时,我不发言,原因有二:一、您的谈吐让我不愿回答。二、我在聆听老师的回答,因为一个人的看法,决定了他的教育理念。至于我,我看到的是学生在颁奖里上的表现(礼仪、谈吐、看法、表情)。学生在颁奖里上,注重自己的礼仪。当内心有话说时,尽管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他们依然敢提出看法。通过他们所提出的看法,和老师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让我看到了我心目中的完美教育境界。老师和学生就该如此。

6. 至于念“弟子规”,我感觉你已发现了问题,却没去面对。《弟子规》确实适合老师与家长诵读,但他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吗?除了《弟子规》,我们就没有更加适合的书让学生诵读了吗?对于低幼的孩子,他们记性好,但理解能力偏向具体的事物。所以,当我们和他们说理时,他们很难明白。或许,你会说当他长大一点,他们就会明白的。那么,我想问,那你为何不等他们明白时才教他们呢?在低幼年级,我觉得宜教导符合他们天性和理解能力的儿童文学。如:童诗(鹅鹅鹅、小老鼠上灯台)、童谣、儿歌、儿童故事等。如此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因“龄”施教

7. 昨天的激励营,你问我给您打几分,我说了70。那,其余的30分在哪?我觉得您的设计如同洪兰教授所说:“当你说不可以时,你要指引他一条路。”但,您的路与路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路的尽头(总和)是何模样,也没有明确描绘。若是我,我会分组,让老师拿电影中的师生行为和自己做个对比,然后探讨出理想中的师生和可采取的行动。这样的设计,将可以有效的结合您讲座的内容。或许,您会说,这偏离了激励营的定义,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激励老师。

8. 态度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认同这样的顺序,但在思维和态度之上,我觉得还有个了解。若对一件事物错误诠释,那他可能走向岔路。这就如同顽固和坚持之别。

题外话:

我并非反抗,而是在思考。您从我的观点,就知道我很认真的在听您的讲座。我认为,学生有权利去质疑老师说的话,而不是做个点头奴。您应该会同意我的看法吧?

小建议:

您的幻灯片内容方面有些许不足。在展示别人给您的回复时,您是以文章方式分享,因此,每一段之前需空两格。

张泰忠师

20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