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两场截然不同反应的绘本分享

Photobucket
在考试期间,收到了绪庄的邀约,要我说绘本故事给当地低年级的孩子听。为了提升自我的表达能力,在左思右想后,最终我接受了挑战,答应了他的要求。怎知,他竟然得寸进尺,在参与情趣阅读研习营期间,再次要求我多讲一场绘本分享。而且,这一次,孩童是从外地特地来到麻坡,想要多认识绘本。压力逐渐加大。五音不具全的我,要怎样的有效的分享故事,把故事给说活呢?而且,当时离讲座四天,在这四天中,我的活动排得满满的(参与阅读研习营,后参与小学生生活营),压根没有时间准备,而且连续两场活动,肯定会我搞得精疲力尽。所以,我一开始拒绝了他,但是,到最终,我还是推辞不掉,输了,所以接受了他的要求。

很快的,绘本分享就到了。我向绪庄借了五个人,帮我筹备和表演故事。在四个小时的准备过程后(场地和一些必要的筹备),外地学生陆陆续续的抵达。这批学生“听说”是从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组成。在分享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不是全程的投入于我的分享。在分享的后半部,部分孩子已经变得不耐烦。问题的起因,除了我的言语表达欠缺吸引力外,学生初到新地方的喜悦也是主要的问题之一。我无法有效的安抚学生喜悦的心情和利用它投入于分享之中,确实是一大败笔。如何把孩子喜悦的心情,转换为有助于我分享的动力,是我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的解决方法:

1. 多感知故事中的情感,以助于我的言语表达

2. 加强自我的言语表达能力

3. 安排好学生的座位

4. 在分享前,与学生达成协议,让他们专心听故事

5. 掌握主动权,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问“还要不要听”这一类会动摇主动权的问题。

至于第二场的分享,对象全是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投入感,与第一场的反应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全体的学生都乐于分享之中。欢笑声伴随于布偶剧和《三只小猪》的表演。学生专心于绘本的故事之中。在欠缺外在条件(设备)的情况下,有此反应,我已感到欣慰。不过,我知道,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讲的好。因为,我的伙伴表示我的第一场的分享会比第二场来得好。事情的主因,是因为孩子依旧保有缪斯的心灵。他们并不会怀疑布偶是假的,反之还带着好奇的心态,想要与布偶交朋友与握手。孩童的缪斯心灵让我的绘本分享得以成功。与第一场的分享对比,我感受到孩子们的缪斯心灵已经渐渐消失了。孩童会从感性思维转向理性思维是成长的必定过程。但是,转变会是如此之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就不能共长共存吗?

连续两场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孩子在低幼阶段的思维成长过程。这当中,当然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会逐步的去探讨与揭发各种因素,让孩子们能在最佳的环境下生活与成长。加油~

(绪庄,果然不出我所料,没有办法达标,辜负了那些特地过来看绘本的小朋友。我已尽力了,不好意思哦!)

19 条评论:

  1. 绘本分享是不是类似puppet的表演啊?还是拿着大大的绘本来讲故事呢?

    我认为:
    第一、 所选的故事也很重要,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可能你的第一次对象结合一至三不同年级,所以难度提高了!可能对三年级来说,他们觉得不大吸引了!或许学生当中,他们听过了...
    第二、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兴趣,让他们猜猜接下来会怎样啊,而不是只有老师在演。

    第三、把学生带入情境的首要条件就是平复他们的心情,以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带进你的故事情境。

    第四、第二次你成功的原因也可能是你的第二次经验,说起故事来也比较得心应手。加油吧!多讲几次,你说话的技巧一定会更纯熟。

    嘻嘻,这纯粹是我的愚见,也只是从外表的来看,还未深入理解你的情形,请多多指教!

    回复删除
  2. :)
    谢谢你的意见。
    我是以幻灯片的方式,把绘本展示给大家看。布偶剧和表演,是吸引学生用的手段。

    确实,学生后半部分的参与度不高,其中一个问题起因是我的问题设计得不够好,无法引领他们进入情景。这点我会注意的。以下是我所选择的绘本:
    1. 小乔逃跑了(没什么反应)
    2. 爷爷一定有办法(反应不错)
    3.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反应不错)
    4. 点(同学们安静聆听)
    5. 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专心)

    我觉得,我不应该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因为这本故事并不适合拿来这样分享,我无法把故事中的“爱”表达出来。若,我把《猜猜我有多爱你》换成《爱心树》,效果可能会更好。

    回复删除
  3. 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删除
  4. 懂得反思,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你的学生也会喜欢你讲故事给他们听,加油!《爱心树》是个蛮不错的故事,可以考虑考虑。:)

    回复删除
  5. 光宏同学给的意见:
    1. 一年级生和三年级生,他们反应的落差,是不是就和缪斯的心灵有关?
    2. 那群3年级同学就真如你所说,失去了那份天真吗?
    3. 1年级到3年级,在思维上的确会有很大的跃进,但是否就此失去了缪斯般的心灵就很难说。
    4. 他们怀疑布偶的真假,这个也是一个思维特征。(幻想与现实,真实与虚构:儿童的审美在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的状态的)可是不代表不相信就是不好。无法分清楚,完全相信任何东西都是真的,这就是好吗?那大人岂不是一无是处了。理性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堪,感性又似乎飞到天上去了。

    回复删除
  6. 我觉得三年级的孩子仍然保有儿童的缪斯,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周遭的社会环境问题(客观条件)。因此,主要还是看老师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让潜在孩子心灵的童真显现出来。

    布偶当然是假的啊,可是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还是要让学生知道想像这布偶会说话、会思考,不然他们不会投入你所说的故事情境里。他们会认为全都是假的,这内容假的、人物也是假的、这结局也是假的。 打个比喻,就好像你在看戏,就算那画面是都么的惊险、多么的感动,你认为那全都是做戏的,哭什么?结果就是这个人不懂得看戏,不懂得投入,这是心态的问题。

    理性是对的,但讲故故事的时候,要确保孩子的听故事的心态是正确的。还是那句话,说故事前,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孩子进入童话或故事的情境,让他们想象,让他们参与及认真地投入。以感性的心情欣赏内容,以理性的思考分析故事结局及其道德价值, 让感性与理性适当的二合为一。

    回复删除
  7. "以感性的心情欣赏内容,以理性的思考分析故事结局及其道德价值, 让感性与理性适当的二合为一。"
    理性的思考是指?能举例吗?

    回复删除
  8. 当你听完一个故事后,你一定会想这故事究竟要带出什么讯息,对吗?但要注意一点,学生有时不懂得分析,所以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提出问题)来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及所要带出的道理。

    当你对人物的行为作出判断时,是不是需要清晰的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判断他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为什么他要这么做等等?这都要一个孩子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看过、笑过、哭过就算了。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故事情节催人热泪(感性的投入),但故事里头隐藏着引人深思的主题,反映残酷现实的社会(理性的思考)。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小女孩被冻死?为什么小女孩临终时,脸上带着笑容?等等,而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嘻嘻,希望我的看法不会造成你的混乱。:)

    回复删除
  9. 哦,我明白了。但我认为,在思考问题时,尤其是富有幻想色彩和感性的文学,我们很难说我们是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我们是在感性的认知上去思考问题。
    至于在引导方面,假若用如下的提问方式,会不会比较具体呢?
    夜里,风雪交加,天气格外的寒冷,小女孩就这样微笑的闭上了眼睛。微笑的闭上了眼睛。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小女孩要微笑的闭上了眼睛?(教师以话语创设情境、牵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回答)

    回复删除
  10. 我用以上的提问方式,是因为上了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在发问问题时,创设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将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深入的去思考问题。
    纯属愚见

    回复删除
  11. 哥,你的博客都好深奥哦。。。
    好像在上课。。。
    呵呵。。。
    跟我看过的博客都很不同。。。
    大家都在博客上写自己过得怎样啊。。。
    老师就是老师,
    连博客都这么老师。。。

    回复删除
  12. 哈哈,确实少了谈谈日常生活的帖子。我迟些会加上。
    你留意我的帖子吧!

    回复删除
  13. 哈哈,很好啊!学以致用,连设计问题也要创设情境,这点真的要注意,谢谢指教啦!加油!

    回复删除
  14. 我是秀玲啊。。。我和绪庄一直在猜到底雨后彩虹是谁??绪庄说是光宏(雨后彩虹就是光,所以是光宏)。我听了他很“仙”的分析后也觉得是他。哪知道进了“她”的blog后才发现是“她”。。。。

    回复删除
  15. 我看绪庄比较厉害“仙”。光宏的名是kuanghong,他有在msn和我聊,但没在这儿发意见。所以,我自己帖上他给于的部分意见。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