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读后感/书评/简介”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读后感/书评/简介”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1年10月6日星期四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小皇帝》读后感2

  
    当我们有事想询问父母,而他或她正在与朋友谈天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我会等父母谈完 ,或站在一旁等父母主动和我谈时,我才开口。

    不过,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他们则会要求父母马上给予回复。不然,孙悟空大闹天空的事件将会发生。

    同为人,为何我们采取的行动确却不同?

    我认为,不打断父母的谈话是一种礼貌。我可以等父母谈完再问。然,对于儿童而言,他们依旧偏向“自我主义”的心态,不会如此设想。此外,他们也没耐心等待。

    我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尊重别人”和“耐心等待”。我之所以会尊重和等待,那是自小的教育。父母的教导,让我学会了尊重。但是,现今一些教育书籍,却教导父母“当孩子有事问时,父母需要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然后回复孩子。”如此的处理方式,表面上好像是一个疼爱孩子和懂得教育人之表现,但,此做法真的合适吗?

    换言之,我们该如何和何时教导孩子不能打断别人的谈话?

    阅读《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小皇帝》,一些平日认为合理和贤明的举动和想法遭到了质疑。这让我能去再探讨我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变成小皇帝》读后感

    “这孩子没大没小,不知道他父母是怎样教的。”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在耳际。投诉者经常把问题怪罪于父母过于疼爱和不会教孩子。然,我们是否曾直探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家长是如何的不会教呢?

     作者,一位拥有20年实务经验的儿童心理医师,通过他诊断的病例提醒和警告读者直面我们大家现今认同的“民主教育观”。例如,作者认为“与孩子探讨问题”和”让孩子决定某件事”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儿童时期孩子的思维未成熟及处于注重自我的阶段。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决定事情,将助长孩子的“自我主义”,最终培养成让人头疼的“小大人”。

    阅读此书,让我再探讨我原有的教育理念。身为长者,我该如何培养与引导孩子走向健全的人?
  
    建议关心教育的你,也看一看此书。

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读后感


读了《教育应该不一样》一书后,爱上了严长寿的著作,于是便到书店找了他的书。

在其著作中,《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吸引了我的目光。投身教育,想为孩童带来欢乐和幸福的我,确实想要改善自己的不足和成为孩子们的天使,于是我买了这本书。

第一部:
第一章:发现自我的潜能
第二章:从思考延伸你的触角
第三章:寻找优势,放大格局
第四章:与整个世界沟通
第五章:热忱!热忱!热忱!
第六章:自疗
第七章:寻找让自己安心的工具
第八章:体会工作的意义
第九章:学习过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第二部:做别人生命中的天使
第十章:伸出你的双手
第十一章:拥抱天空下的星子

阅读此书,除了聆听严老师述说如何发展自我潜能的看法而受惠外,他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分享也深深吸引着我。对于他而言,助人的最大受惠者非彼方,而是自己。他常被他们(请求金钱或精神援助的人们)无限的付出而感动。

严老师与我,一样的拥有两只手和两只脚。但,我们所做的事却相差甚大。原因无他。严老师善用他的时间。他尽所能地付出,而我却只有空想,却未付出行动。

所以,从这星期五开始,我将为前来的儿童讲绘本故事和办一些延伸活动。(希望这回不再是空谈:P)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好绘本如何好》简介

Photobucket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郝广才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自己有点后悔,为何至今才阅读到这本书。书中所言,能让我们这些读者能更有方向地去欣赏与阅读绘本。


郝广才被《美国出版人周刊》称他为台湾与国际绘本界接轨的推手。他旗下的格林文化成为连续六年入选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作品最多的出版社之一。此外,他也是波隆那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开办三十多年来第一位亚洲评审。在2006年,郝广才总结自我出绘画与出版的经验,诞生出了《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本结晶品。


郝广才认为:“社会如果图盲充斥,那要达到‘美’的境界,就还有很深的鸿沟要跨越。”绘本虽然逐渐成为大众接受的图书形式,但是人们对绘本的概念还是相当模糊,不懂得如何去阅读与欣赏绘本。郝广才认为:错误的观念,荒唐的解释,不但对投入绘本工作的人没帮助,更糟的是,误导许多为孩子选绘本的大人。


所以,郝广才在设计《好绘本如何好》时,为了要让读者知道作者的‘做法’和‘用心’,于是便以了解‘如何看’和‘如何做’为主要脉搏,引导读者深入绘本的技艺世界,发觉层层丰富的意义。


在《好绘本如何好》中,当作者在解释“如何做”时会引用一些比喻与故事,这让读者易于了解,乐于阅读。至于在课题与课题之间的衔接方面,作者并非东抽吸取,这里说一点,那里说一点。作者会先介绍一个作者,让后以作者创作特色或代表作来讲解几个课题。然后,以此类推。在讲解课题时,作者一再的强调绘本中的内容必须要合理和合理的出现。这里所谓的合理内容并非排斥荒谬,而是所有的荒谬必须建立在合理之上。


从内容来看,书中的目录主要分成四个单元,分别是:绘本概念·体的架构、绘本元素·点的舞蹈、形式技巧·线的旋律及内容手法·面的张力。备注中也附上了“关键词和国际绘本大奖简介”如上所言,郝广才在编制《好绘本如何好》时,为了让读者更加的易于及乐于阅读,他将相关的课题安排在一起。所以,各单元中的课题并非链接在一起的。作者在目录时以单元来分配,是为了让读者更加地了解各课题的类别。

在图解方面,作者会标明图片中重要之处,让后把该图放大。这样,读者就能明白作者所说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地听作者所言。


《好绘本如何好》这一本书,最特别之处,在于他也从作者和出版社的角度来阐述绘本中的“用心”。他让读者们知道绘本作者制作绘本的过程。此外,他也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看的观点,那就是“跳出成人方式”和“跳出儿童的形式”。


所谓的“成人方式”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得到合理的解释。其实不然,在很多优秀的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或细节是很难用理性的思维来解析的。比如,桑达克做得最开心的绘本《厨房之夜狂想曲》为例,故事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梦境,纯属好玩,没有特别的道理。这类的作品根本无法也无需做出任何地解释。它所代表的,就是一个梦境,一个我们大家共有的幻想空间。


至于“跳脱儿童的形式”就是指跳出以教育儿童为善唯美的框框。在大多数的绘本中,绘本的内容和画面都是美丽和优美的。那么,恶心、丑陋、荒唐的画面能不能出现在绘本之中呢?郝广才举了荣获凯迪克银派大奖的《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为例。这本书收集很多童话寓言,像“丑小鸭”、“青蛙王子”等,但都翻转改写,将原本的故事变成无厘头的爆笑内容。书中还带有恶心、残忍和荒唐的图片。设问,为何这类成人所谓“低俗”的作品会得到国际凯迪克大奖的肯定呢?郝广才在书中是如此评价此书的:


“创作者要让我们看到跳脱形式的威力,不是可以跳跃成人的形式,也不应被儿童的形式所限定。蓝史密斯不是要献给每个人心中那个没死的小孩,而是要放出每个人心中那个不搞怪不舒服的怪胎。”


我觉得上面一段话是说作者意图通过有趣的方式(内容与图片)将读者内心中爱搞怪的怪胎释放出来。成人将捣怪视为贬义,将它与“坏”画上同等好。其实不然。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搞怪本身并没有问题,它只代表爱作怪。作怪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代表的是儿童的点子多,想象力十足。至于好坏,就要看儿童的搞怪的出发点。


Photobucket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中的其中一图


在阅读《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时,聪明的读者并不是去阅读途中的恶心、荒唐、残忍的单一画面,他们看的是图与图、图与字串联起来的故事。图画中的画面是为了故事而服务。所以,若成人在选择这类绘本时,因为主观的意见和个人的喜好随意来评定这绘本的好坏的话,那就证明他不是位聪明及懂得欣赏绘本的读者。


《好绘本如何好》通过“如何看”和“如何做”这两个角度帮助读者给好绘本下定义。这样的观点确实能帮助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去来分析与了解绘本的好坏。也因为如此,我才会如此的喜欢这一本书。不过,看与理解确实是两回事。作者是以出版社和绘本作者的角度来分析绘本的好坏。对于读者,要理解与参悟书中的内容并不简单。读者还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才能像郝广才作者般来欣赏与阅读绘本。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自由写手的故事》 —— 读后感


动人的旋律会让人流泪,精彩的故事一样会让你我流泪。自由写手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我的目标,为我当好老师的梦想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故事中,没有谈论任何的教育理论,运用任何的教学技巧。一位年轻的少女,古薇爾。古薇爾老师抱着育人的信念,开始了她和两代学生的人生战斗。

古薇爾为了要深入的了解学生,她闯进了学生们的生活圈子,极度险恶的城市另一角。种族的歧视,让非美裔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的求存环境中。他们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艾利的主人直截了当地说:“你的学生太笨了,不懂得欣赏。”

面对一群被歧视又无助的学生,在大多数人们的心中就像粒烂苹果,扔了就算了。学生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做人的尊严,但这对他们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人们给他们标上了标签,判了他们死刑或不把他们当作人看待。由此延伸,最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对社会带来的灾害,而忘了是我们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这不归路。

细细品味这本书,古薇爾父亲的一句话道出了古薇爾的与众不同之处。

“你和人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连接方式。我或许知道要如何发觉棒球员,但你肯定知道如何发掘人。你总是能看到他们最好的地方。”

古薇爾与其他老师最大的不同就是,她懂得如何去挖掘、欣赏和发展美的东西。“笨与懒”并没有出现在她的字典里面。每当学生不交功课时,她所思及的是有什么事情困扰了她的学生,而不是为他们标上“笨与懒”的标签。每位学生在她的眼中都是同等且独特的。

有人说“老师必须是一位很好的演员,善于掩饰自己自己的情感。”对于古薇爾,她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心中的喜怒哀乐写在她的脸上。古薇爾会因为感动而哭,学生出问题而生气,遇到大人物而紧张,面对失败而难过。或许正因为这一点,
她给予大家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可靠。学生、亲友和大部分有一面之缘的人都愿意帮助她。这就好像当古薇爾第一次找赞助人史蒂芬史匹柏时,她不小心的一句“他妈的”让史蒂芬史匹柏感觉到她的单纯和可爱之处,因而愿意出钱帮助他们。

夏劳德说:“当有对的人帮助你,在对的时候给你忠告,你会产生什么变化真的很令人惊奇。”从一位持枪进学校至到学校教书的夏劳德的一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重大。教育并非只注重在优异生和成绩上。

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看美的眼睛;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看你怎么教。
愿天下的老师,也能向古薇爾一样,努力的去发掘与发展学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