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星期日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中的问题架构

Photobucket

在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由艾登·钱伯斯著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我想谈一谈书中的第二部分,《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中教师如何应用发问问题引导儿童进行讨论的技巧与架构。

说来听听,要求教师掌握有效的发问技巧,以儿童的认知或先有经验为依据,引导儿童进行讨论,从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特色。在教学上,不明确或语带挑衅与拷问意思的问题,会影响孩子的回答。因此,艾登·钱伯斯以“说来听听”为题,设想了一项发问的技巧与架构。

从字面上来看,“说来听听”与“为什么?”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语气平和,带有请教之意,而后者过于直述,或许会让孩子产生胆怯之意。在引导儿童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语气与发问方式。语气过重或略带挑衅的性质都会影响儿童的回答。因此,作为一位老师,我们必须要带有尊重儿童和视儿童的回答为弥足珍贵的心态。如此,当我们在发问问题时,我们才会注意我们的语气和重视儿童给予的答案。

在教学上,我们的讨论时间有限。因此,教师需要设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突显讨论重点,帮助儿童去理解与感知文章。在此问题上,艾登·钱伯斯提出了他的问题架构:基本问题、概括性问题和特定问题。 基本问题由4个问题组成。
1. 你喜欢这本书哪些方面?
2. 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
3. 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
4.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 问题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辅助读者找出盘踞在大家心中的念头,再从中筛选出讨论的第一主题。

由于在讨论环节中,儿童可能会把话题越说越远,因此,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艾登·钱伯斯提出了教师必做的4件事:
1. 利用各种方法,如提出“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问题,时时把读者的讨论拉回文本。
2. 随时准备提出可能有助于讨论发展的概括性问题。
3. 随时能提出特别与讨论图书相关的问题。(特定问题)
4. 根据情况,指导老师要常常把读者的意见加以整理,并扼要说明,让大家有机会温习刚刚讨论过的内容,不至于思绪无法衔接,影响讨论的连贯性。

从以上教师必做的4件事来谈,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儿童的讨论,而不是扮演提供意见的角色。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帮助儿童整理意见时,教师的任务是概括儿童的答案,而不是去删改或否定儿童的答案。删改或否定,虽然能剪短讨论的时间,但此做法也将会伤害儿童的自信心,造成他们无心发言。身为引导者,除非极其需要,不然,教师无需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的意见将会影响学生的发言与讨论。

所谓概括性的问题,可分为
1. 运用文章对比方法,让学生找出这篇文章与以往读过类似的文章有什么分别。
2. 在讨论一开始时,把基本问题做些变化,可以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本。
3. 要求学生从当推荐者,介绍此书(那些是你会强调,那些是你不会谈及的)等。

概括的意思就是把归纳总结。在讨论过程中,儿童将会各发己见。此时,他们需要一位归纳着,或总结者,把他们讨论的答案联系起来。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发表了意见后,以问题的方式,要求他们将所列出的意见联系与架构起来。如此,儿童方能感受到讨论的价值和方向。

儿童的讨论有时无法达标,或停留在某一片段,此时,教师能发问特定问题,也就是从作者的遣词用句、表现方式(时间顺序、场地选择、叙述角度、人物性格或特征)等方面引导儿童领会或找出文章中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特色或故事的架构。以遣词用句来看,教师能引导儿童对文章中重要的字词进行探讨与表达意见,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以表现方式来探讨,读者将明确的去发掘故事的架构和作者的写作方式,从而理解文章重要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特定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从特定的点上去理解文章。此方法,能帮助儿童找出文章的特点。在发问特定问题前,教师必须要确保儿童已经进行掌握文章的大意,然后再依据儿童的意见和讨论话题,发问问题。这里,教师必须是一位懂得恰时宜发问问题的发问者。倘若儿童的讨论与特定问题毫无关系,教师只好想方设法逐步引导儿童接近特定问题或等待时机的到来,而不能急于发问问题。

5 条评论:

  1. 谢谢你的摘录要点及展示书中的问题,让自己及读者们更清楚如何在讲故事时发问问题以便晓得如何去打造学生的阅读环境。

    “说来听听”的确是个比较推荐的提问方式,连中国的特级教师也会常用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提出看法。

    我有些问题想请教你:
    1.“教师的任务是概括儿童的答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概括内容啊?不是老师概括,对吗?
    2.基本性-概括性-特定问题,顺着去问,会比较好,对吗?

    谢谢!

    回复删除
  2. 其实,要看老师的目的。教师概括儿童的谈话,是为了帮助儿童整理意见,然后以概括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儿童进一步的讨论。而由儿童自己概括,则是要求儿童自我去探讨内容或训练儿童的概括能力。

    基本问题,是问一些比较表面性的问题,所以应当为先。至于概括性的问题和特定问题,谁为先,则要看情况而定。(个人见解:有时,教师也能在导入时发问特定问题,设置悬念。这是另一种发问技巧。)

    我觉得,在探讨艾登·钱伯斯的问题架构时,应该把重点放在他的问题设计(设计时带有的心态)和把问题架构分成以上三种的原因。(其实,以上所说的问题设计的原因和架构在书中已有列明。欲知者,可找此书来读一读。)

    回复删除
  3. 谢谢你的回答,我明白了,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

    回复删除
  4. 一篇不错的“摘录”,但用了太多书中的文字与叙述方式。可以的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