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考试制度的弊端

梁嘉伟,一位让人感觉排斥阅读营的营员。因此,在小组破冰时,我坐在他身旁,然后通过小游戏,一步一步帮他融入我们的小组。后来,他也渐渐的融入我们。在比赛开始后,他向我表明他觉得自己的记性不好,而且他正在和朋友进行比赛,所以他只要阅读桥梁书。

在他第一次和我分享故事时,他在分享的最后竟然说了这句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人……

他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他已经习惯于考试。此外,根据负责问卷工委的观察,他们说他在回答问卷时会抓头发,表情紧张。因此,在他和我分享故事时,我会尽量帮助他放松心情,然后问问他对故事的看法,然后引申到他的生活。问答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以便让他知道问答的目的不是考到他,而是要确认他是否读了该故事。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问卷和讲故事的任务后,嘉伟的自信心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小。

不过,在比赛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他又开始感到紧张。他快速地阅读,希望能够多完成一张问卷。当他没有成功阅读完故事时,他感到失落。整个人像泄了风的气球,松懈下来。当时候,我所想的,就是想知道他是否会在没有比赛的情况下继续阅读。

晚上8点,当营长宣布还有半小时的自由时间时,嘉伟也和其他组员一样,坐在小组里安静的阅读。他的表现让我感到高兴。因为,他现在阅读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比赛,而是毫无目的的阅读。

说个题外话,在他知道要在他父母面前分享故事时,他又变得格外紧张,并开始拒绝合作。在我们工委的鼓励下,他终于敢在父母面前讲故事。不过,当他讲完故事后,他还是向我表示他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好,然后回家被父母说。看到他的表情,我感到心酸。在我和其他工委的肯定下,他才放下心,然后继续和其他人分享故事。

从我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嘉伟紧张的性格是被考试制度和父母望子成龙的要求下而形成的。身为父母的,是否应该检讨自己的所做所为呢?孩童时间需要的是什么?考取佳绩?还是拥有一个轻松和快乐的童年?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阅读的魅力

陈福顺,一位外形娇小可爱的九岁小男生。在一开始,也就是组别任务,所有组员共读《淘气包埃米尔》的篇章时,他读得很吃力。因此,我以陪读的方式帮助他完成篇章阅读。随后,在自由阅读时,他由于识字量的关系,因此我们推荐桥梁书《小妖怪》系列的书给他看。工委们也轮流陪伴他阅读。后来,在工委的建议下,福顺开始用朗读的方式阅读。就这样,他阅读了好几本《小妖怪》和《青蛙和蟾蜍》的故事书。后来,他也阅读了一本《贝尔托和狼》的故事书。通过一本接一本的朗读,我发现他的阅读能力和讲故事能力不断地提升。到后来,他能够边读边比划画,把故事说得很精彩。

在阅读比赛结束后的晚上,福顺依然在阅读故事书。这时,他选了《小猪唏哩呼噜》系列的故事书。在营会的最后一天早上,他也要求早上六点起身,以便能够阅读争取机会多阅读。

在最后一天的早上,他真的六点起身,然后在营会开始前阅读了一本《小猪唏哩呼噜》和《青蛙和蟾蜍》的故事书。

通过营会的观察,我发现福顺虽然会在乎比赛的分数,但是,他更在乎的是故事的内容。这可以通过我对他这几天和在比赛后依旧早起阅读的观察来断定。

我觉得,福顺之所以会爱阅读的原因是因为他选择的故事书符合他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此外,我们采用陪读的方式让他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在确定他是否阅读完故事的时候,我除了让他说故事外,也引导他说一说对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的看法。通过这些引导,福顺投入于阅读,然后从阅读从感受到了阅读的兴趣。

桥梁书的魅力

Photobucket

赖可欣:
可欣,一位较为文静的五年级学生。一开始,当我们在完成组别任务时(阅读《淘气包埃米尔》的篇章然后组员一起分享和探讨故事内容),我看见她认真地坐在那儿阅读。可是,后来我发现她一直都在阅读相同的一页。在我要求她朗读篇章的段落时,我发现她面对阅读上的问题。在阅读时,她无法流利地阅读。此外,虽然她已经五年级了,但是,她无法辨别“敢”“急匆匆”之类的字词。因此,我采用陪读的方式帮她了解该篇章。在分享篇章的环节,也就是在陪读之后,我发现她能够说出故事情节。一位前来聆听故事的工委在听完故事后还称赞她很会说故事。可欣同学也因为该为工委的推荐而选读《动物会议》这一本较长篇幅的故事书。在不要打击她自信心的情况下,我与其他两位工委轮流陪读。我们采用的方式是一人读一段(可欣读一段,工委读一段)。在没人陪读的情况下,可欣也会自己静静地坐着看书。在小组任务,也就是各别推荐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时,我们发现她已经把《动物会议》的故事忘到七七八八。因此,我们只好以工委讲故事给她听的方式帮助她回忆所读,以便能让她通过问卷和讲故事那两关。

根据可欣阅读《淘气包埃米尔》和《动物会议》的观察,我认为她无法独自完成阅读的任务。但,最后,我很庆幸我的“认为”是错的。

在可欣完成问卷和讲故事环节后,她选择了阅读《青蛙和蟾蜍》。奇迹也在这时候发生了。可欣在工委的陪伴下读完第一本《青蛙和蟾蜍》,并能够复述大部分的故事内容。至于在阅读第二本《青蛙和蟾蜍》时,虽然没有工委的陪伴,但是她竟然能够准确无误地复述故事中的故事。她的改变与进步让我感到惊讶。

事后,我翻阅了《青蛙和蟾蜍》这一系列的书,希望从中找出原因。根据我的判断,可欣能够独自完成阅读的原因是因为《青蛙和蟾蜍》:

1. 字词简单
2. 故事简单、短小,而且有趣。
3. 只有一条故事线
4. 书中的插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
5. 故事中没有文化背景之类的外在因素干扰

独自完成阅读,而且通过问卷和讲故事的环节让可欣的自信心提升。比赛结束后,可欣依然坐在那儿安静的阅读。这时候,她除了阅读《青蛙和蟾蜍》外,也阅读了《小妖怪》系列的故事书。

第二次的奇迹在阅读营的最后一天发生了。在成果发表会的时候,可欣竟然用十分钟以内的时间读完《属鼠蓝和属鼠灰》其中一个章节的故事,然后复述故事给我听。翻阅《属鼠蓝和属鼠灰》的这一个章节,我发现虽然故事中会有一些她不懂得的生字,但由于生字并不多,而且故事中的插图插得很好,所以,可欣可以通过插图和联系上下文或跳读的方式完成阅读,然后复述故事给我们听。虽然她所复述的故事会有一些虚构的现象,但是,故事的整个轮廓还是有在的。


通过我这四天的观察,我发现了桥梁书对于培养后进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起着关键的作用。

回顾所阅读的桥梁和我对学生的观察,我觉得一本好的桥梁书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 故事必须简单、短小,而且有趣。
2. 字词必须简单易懂
3. 故事需贴近儿童生活
4. 一条故事线
5. 故事插图能够如同绘本,让儿童通过看插图就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6. 故事中没有外在因素,如文化之类的干扰。
Photobucket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第二届关丹儿童阅读营“雨之国”小组分享谈话内容

Photobucket

在组别最后一次的小组分享环节,我和同学们的主要谈话内容如下:

泰忠:若明年还有办阅读营的话,你们会来参加吗?(以下“泰忠”将省略为“忠”)

6位组员:要!(我将会以“1员-6员”来代表组员的人数)

宏鉴:还好我还能再参加一年。(因为有位组员提问:初一了还能参加阅读营吗?)?(以下“宏鉴”将省略为“鉴”)

忠:若明年还有办阅读营,你们希望我们办怎样的阅读营?有哪些活动要保留,有哪些要去除?你们好好想想。我会把你们的意见转告给忍者王(营长)。

嘉伟:4天的营太短了,你们应该办7天6夜的阅读营。?(以下“嘉伟”将省略为“伟”)

忠:7天6夜?好的,我们来投票。若希望明年办7天6夜的阅读营的组员请举手。

5员:要!

可欣:7天6夜的营太长了。嗯……,可以办……6天5夜的阅读营吗?(以下“可欣”将省略为“欣”)

俊杰:明年应该要有多一点的书。(以下“俊杰”将省略为“杰”)

鉴:厚的书最好多一点,绘本最好少一点。

忠:(告诉组员绘本的价值。)

福顺:桥梁书应该要多一点。(以下“福顺”将省略为“顺”)

伟:我觉得要有一些英文书。

鉴:对对!最好要有英文和马来文的书。我的英文和马来文可好了!

伟:对!最好有1malaysia的书!

全体大笑

歆洁:不要一直待在冷气房里。那会让我皮肤很干燥。(以下“歆洁”将省略为“洁”)

伟:或者,我们可以有一些户外活动。

忠:我们那天不是有户外活动了吗? 是你们自己要拿书出去读的。

伟:我觉得有年级问题。我明年上初一了。那我不是没得参加了?

杰:可以啊!你象他们(工委)一样,来帮忙咯!

杰:我觉得游戏要少一点。特别是象早操和游戏(团康)。

忠:游戏少一点?那我们现在来投票。你们希望下一届的团康和早操时间少一点的人请举手。

5员:我。

顺:我觉得活动时间要多一点。我们每次没有玩到,他们就“bi”了。

鉴:我们觉得户外活动改为球类运动。我可喜欢球类运动了。

伟:我也是。

忠:福顺,若我们有办活动,我们还是会办户外活动的。你别担心。到时,我们可以加长户外活动的时间。

杰:我觉得的“drumdrum”(小游戏)太吵了!其他人一直在比,干扰我们读书。

伟:我觉得以后用电脑回答问题,不要用纸。

忠:哇,原来你的环保意识那么重。真好。

忠:我有个问题。在小组任务里,你们比较喜欢一起共读《气包埃米尔》章的任务,还是第二天大家各别介绍喜欢的书的任务?喜欢第一天共读“埃米尔”的任务的人举手。

3员:我。

忠:喜欢各别介绍一本书的人请举手。

3员:我。

杰:我觉得两个任务都要是最好的。

忠:好的。若你们希望两种任务都进行的同学请举手。

6员:两个都要!

洁:你们可以卖书吗?我们想要读书,但是却没有书可以读。

忠:你们可以到佛教会图书馆去借。

洁:我要回家(柔佛)了。那我要怎么借呢?

忠:我们是同乡人,所以你可以不用担心。

忠:那你们回家后,会继续阅读吗?

鉴:我本来就有阅读的习惯。

顺:我会。

伟:我会读漫画书。

洁:我会。

欣:不会。

通过这一次的分享,我知道组员们喜欢并希望明年能够继续参加阅读营。不过,对于培养阅读兴趣方面,有两位同学认为他们回家后不会继续阅读。

待续……

2010年7月6日星期二

教育反思

立卑,一个远离成都的“世外桃源”。每天早上,凉爽的天气总把我绑在温暖的被窝,迟迟不肯起来。从窗外遥望远方,窗外的景物埋藏在白茫茫的雾气里。在如此清幽的环境,我一待五年。再多半年,我将挥手与之道别。

回顾5年的求学生涯,我们学习了众多有关教育的理论。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我,原以为自己已经能成为一位独当一面的专业华文语文老师,不过,三次的实习让我感到自己的庸俗。这里指的庸俗,是指自己虽然读了5年的师范课程,但,我的教学尽然与临教相差无几。

为何如上所言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把问题归咎于本身并不了解何谓华文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大方向。欠缺对语文教育的理解,造成我每次都像盲人摸象般,只看到语文教育的一小部分。如:在教内心描写文时,我会教导学生以比喻修辞手法来进行写作训练,而没有想到比喻修辞手法不是唯一或最合适的内心描写手段。如此,作文教学变成了生搬硬套。教学效果欠佳,或说误导学生。

为此,身为一位华文语文老师,我就必须先了解何谓语文教育。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之中富含民族文化色彩。所以,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教师除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交际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之外,教师还必须应用语文那带有民族色彩的特点引领学生去深入的体会和感知,从而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纵观我们的当今社会,我们会发现“华文”已经成为了SPM考生的负担。很多的SPM考生为了考取全甲的成绩,而放弃了报考华文。如此,大部分学生的华文程度只到中学或小学程度而已。语文学习到此断承。

身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何我们的SPM生放弃了学习和报考华文呢?追根究底,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主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现今的大马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附属在教育中的语文也变成了填鸭式的学习。学生每天面对的除了应试,还是应试。学生的学习由此变得乏味和被动,甚至压迫,因而无法爱上语文的学习。

身为一位受过五年半专业训练的华文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和协助其他教师改变现有的语文教育窘境,以便让学生和老师对语文教育改观,并爱上语文教育。当然,如上所言,我虽受了五年的专业教育,不过自己的能力依旧浅显与不足。在往后的半年和未来的教学生涯里,我必须不断地进取和反思,以便能真正的走向“专业”的路线,然后让我的学生能在语文的熏陶下成长。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作文研习营反思

Photobucket

“套”一字一直困扰着我。以在作文研习营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为例。在设计心理描写的作文教学时,我想到了之前玩过的幻想游戏(导入)、儿 童游戏、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在我组将四者合为一体时,就设计出了我们的第一个教学构思。

研习营第二天晚上,我带着满满的自信心进行了说课。不过在从学员和林老师的回馈中,我发现了我们的教学构思出现了几个问题。

光宏:比喻修辞手法是不是最适合用来描绘心理?在我看过的小说中,好像不是这回事。
小黄:除了比喻,你有没有考虑过用语言、动作之类的描写手法?
小凤子:一个段落中全部用比喻修辞手法会不会很怪?
光宏:我们很难应用比喻修辞手法来判断学生内心感受程度的不同。


林莘老师见了我组的设计,为我们捏了一把冷 汗。
林莘老师赞同学员们给予的意见。她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太过“细”了。后来,林莘老师以2分钟时间设计的教学设计为例,让我们了解如何构思心理描绘的作文教 学。随后,林莘老师好像也暗示着我组或第三天上示范课的小组能够进行全篇章的教学。

当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明天的示范课如何是好。在上完课后,我组的成员又聚集在一起。当时,大致是抛出了这两个问题:
1. 若我们还需要写心理描写,我们可以应用叠声词进行描写。
2. 若我们想不到,我们可以从新想个题目。

经过大家的商议,我们把内心描写,换成了景物描写。原因如下:
1. 真实:万佛殿的花园贴近学生的生活
2. 趣味: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写作
3. 篇章:可以把各组的作品合为一篇完整文章

随后,我们在确定写些什么时,提出了两个范围:
1. 观察顺序:学生根据观察的顺序如“移步观察”来书写文章。
2. 观察事物:学生根据一种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在缺乏工具书的情况下,我们上网浏览景物描写的要点有哪些:
当时候,我们找到的要点就是示范课中所列的五把金钥匙
1. 味
2. 色
3. 声
4. 静态
5. 动态

根据这五个要点,我们开始寻找范文和设计教学。不过,直到示范课之前,我组依然想不到要如何自然地带出这五把金钥匙。所以,在无计可施下,我也只能硬着头 皮站上战场了。

第二次的教学构思如下:

1. 铺垫热身
教师发问问题:
1. 你们是不是第一次来万佛殿?
2. 你们是否熟悉万佛殿?
3. 万佛殿有什么特色?
4. 万佛殿的公园里有什么特别的景物?
在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欲望后,老师让学生看一看我组在万佛殿拍摄的照片。学生边看图,边说出图片的所在地和名称。

2. 方法指引

教师展示自己书写的景物描写作文,随后提问学生对这则作文的看法:


你好!最近这几天,我去到关丹万佛殿的公园,那公园可美了!
公园里有一座小山丘,还有一个很大的人工湖,人工湖旁有座石桥和一个亭子,风景真优美!
下次你来到关丹,我带你去参观吧!


教师提问:
1. 你们觉得这篇作文写得好吗?为什么?
2. 身为关丹人,你们要怎样子去介绍万佛殿的公园呢?

接着,老师展示了范文,然后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其特点。(颜色、静态、动态)
教师总结景物描写所需要用到的5把金钥匙。

3. 情景观察:

教师依据组别的方式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各负责描绘一个万佛殿公园里的景物。每组将会有负责的老师带领。


4. 片段描写
各组给予10分钟的时间将所观察到的景物写于麻将纸上。

5. 点评修改

4位负责带领学生的老师将会根据5把金钥匙来评析学生的作文。

6. 组段成篇

教师以提问法提问学生哪一组的景物描写的最好。教师最后以组合4组的作文才是一篇最好的景物描写的作文。

课后,学员和林莘老师给予的评语如下:

明义老师:我觉得5把金钥匙太多了。你可以把色、声、味放在动态和静态描写之内。(两个锁头和3把金钥匙)
林莘老师:5把金钥匙太多了。这就好像大炮,碰、碰、碰、碰、碰,一次开5炮。学生看到了,都被吓到和不喜欢写文章了。事不过三。两个就好了,最多写三 个。色、声、味这类由5观所感受到的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你可以稍微带过就好。
林莘老师:讲评课时,我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我觉得做得不好。学生好不容易写出来了文章,而你却用了5把金钥匙来评他们的作品。这就好像用刀去肢解和评价 学生的作品。一组的作品评完了,老师还不足够,也对其他组的作文一一以5把金钥匙去分析。这太残忍了。

若是我,我会让学生念一念他们的作品。然后,当我看到学生有用到金钥匙时,我给它加分。当学生的句子写得优美时,我再给他加分。当他字写得端正少错别字 时,我再给他加分。


(记忆有限。有几位学员给予的评语一时间想不到,所以没有全部都列出来)


课后反思待补

作文教学理念

在作文演习营中,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何林老师的作文课能上得这么有趣,而我国的作文课却让人“闻之丧胆”。所以,我翻阅了中国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标准。

现在我把它放上网,让大家过目。
Photobucket
第五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
一、九年一贯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二、小学写作教学阶段目标:


(一) 写话教学的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二) 习作教学的目标

第二学段(3-4年级)
1. 留意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 原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
6. 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语。
8.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的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 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哪个常用的标点符号。
6.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词语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课程标准:1-2年级时写话,3-6年级是习作。强调小学生的作文是练笔。内容全面。)

课程标准构建了“乐意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的训练序列。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有机结合。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学生习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要变迎合老师、奉命而写为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造假,不说大人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自己的新发现,表达自己的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要有自己的特点。其中贵在真、实,难在活、新。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是小学生作文追求的境界。

杨九俊、姚烺强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167-172页


看了中国小学课程理念下的写作教学,大家是否发现它与本地的写作要求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在新课程理念下,写作的具体要求从“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改变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看到以上的改变,我们看到中国的小学写作是从“思想健康”转变到“我手写我心”这一方向迈进。作文的要求不再是让学生幻想,然后编织出让他人(大人)喜欢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思想健康”的作文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们向善,但是有些时候,他就与“我手写我心”的标准产生了矛盾。学生心中明明不是这么想,但是却因为“思想健康”的要求而被迫要违背他们的真心。

“思想健康”和“我说写我心”当中存在着矛盾。哪者较为重要,这点或许值得大家一块探讨。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请你施舍一点爱

二十六对眼睛在注视着我。他们已经如此注视我两三个月了。他们的眼神不断地打在我身上,口里有时候还会补上一句“palia/幼稚”的话语。

没错,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神眼”。因为他们的出现,我的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都被抢走了。更严重的,我不管是在睡前,上厕所,吃东西时,我都会想着他们。他们也太过分了吧!怎可以这样地欺负我和剥夺我的黄金时光?
为什么我的生活会被他们影响?又或是,我是因为他们而存在?
想了想,我觉得我是属于后者吧。我天生应该就是一个奴隶命,奴隶脸,注定被他们欺负。
开个玩笑。我啊,可是自愿的把我的人生放在他们,放在教育他们的路上。至于原因,那就是因为我相信“人性本善”吧。我相信人都是向上向善的。只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才会造就他们现在的这种性格。
学生本是善良的。所以,当我看到调皮或不合作的学生时,我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和了解他们。我想尽我的一搏之力,尽量帮助他们克服所面对的问题,然后把笑容重新挂回脸上。

人性本善。没有一个人是不想别人疼,不想得到大家的认同的。只是,当他们没有能力去得到人们的认同时,他们只好或被逼用调皮捣乱的方式来唤起别人的注意和关心。

所以,阅读过这一篇文章的朋友们,当你发现孩子故意惹你生气或做些捣蛋事的时候,请你将心中快爆发的火山先压一压,并选择给予他们一个长满爱心果子和可以依靠的大树。

请大家谨记:孩子,甚至大人,包括我都是想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认同的。你的一句关心的话,对你来说或许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和关爱的孩子来说,却是珍贵无比,渴望而得不到的。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2010年2月1日至2010年4月18日的教学总反思

Photobucket


1. 在教学上,教师发现有几位学生爱捣乱。这几位学生总是会在没有外人到来时开始捣乱。而这种捣乱的想法,就好像一阵病毒,会到处传染。教师认为学生会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是爱玩而已。教师虽然已经亲口告诉这几位学生这样做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但是,当这种病毒在他们之间觉醒时,他们就会把教师所说给忘了。所以,针对这一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谨记这举动带来的后果,以便让这病毒不会觉醒。

至于方法,教师除了一星期给予学生三张犯错的机会卡以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时立即以杀一警百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做这事的后果。(教师须以冷静的方式处罚学生,而不是在班上发脾气骂学生。)在当天教学结束后,教师将会和该被处罚的学生商谈,以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犯错。希望通过这种软硬兼施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善学生爱捣乱的行为。


2. 教学的步骤和内容需要以连贯式与递进式的方式进行。这就好像由高处流向低处的流水一样。水位的高低好比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或教学步骤般。若教师把教学步骤或内容地传达顺序颠倒或搞乱了,流水就不会再顺畅或成功。水会停留在某处,无法抵达指定的地点。教学的步骤和教学内容传达方式的安排绝对不可含糊。教师须严紧看待这一环节,不然教学绝不会成功。


3. 教师需将新传授的知识与学生旧有经验联系起来方能达成教学的目标。至于怎么个联系法,就要看教师如何制定。对象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自信地开启学习之门。门一开,万事亨通,但是,若门没开,教师做多少事情,表演得多么的精彩。学生的学习效度也会有限。


4. 相似于童话故事的写作架构,教学也需要重复性。教师若认为学生能听一次就明白和记得你说的话,那么这教师将会面对很多的教学问题。例如,在初步理解课文的环节,教师可让学生在理解字词意思后,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让学生多朗读该句子一次。那么,学生方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学的字词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5.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一个考察环节。考察的环节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理解,低于“应用”的层次。不过,我让学生应用所学进行填充作为考察的环节则属于应用阶段。因此,教师发现很多后进生无法完成填充的练习。教师认为学生无法完成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练习时,他们除了要理解该字词外,他们还需要理解句子中其他字词和该句式。所以,在填空环节,后进生无法完成填充练习。为了确保学生已经理解,并有效地过度到应用的阶段,教师需要在填充环节时,确保所用的句式、句子中的词语和内容是符合学生程度的。


6. 导师与讲师一再地告知,教师的用语太过庸俗或口语化。所以,他们提议教师宜应用更佳优美的字词或书面词语,以便让学生有机会从教师的谈吐中学习到新的词语,认识汉字的优美。针对这一点,我十分的认同。教师可适当地加入一些较优美的字词。那么,学生才会更有机会去接触新的字词。


7. 教师在于情感表达方面,有显著地进步。但是,教师认为教师的情感表达,如轻重音,音量大小方面掌握不佳。很多时候,教师的谈话太过大声,导致学生需要掩盖耳朵。语言让我们传达我们的情感。而这传达必须恰当才行。教师需要留意这一点,然后在教学中逐步增进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8.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文教导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导学生语文课时,需要紧扣语言文字和体裁,而不是瞎说一通。例如,在教应用文的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应用文这体裁来传达信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将会以应用文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该句子中的重点字。这样,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才能达成。

9. 教师发现,每次的深究课文教学好像少了什么。虽然教师在教学时可能教得很成功,但是,若没有让学生们多动手做的话,教师认为学生对该教学的内容和理解有限。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将会安排在课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做一些相关的活动,以便能加强和巩固学生的所学。

10. 教师发现教师导入时所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在教学时,教师的时间掌控不佳,导致教师的教学像赶火车似的,教得非常的急。教师若想要增强自己的教学,教师就需要留意时间这一个关键的环节,好好分配教学时那有限的时间。


11. 板书是帮助我们将教学中的重点和要点展示出来。所以,在板书里,教师需要安排要点和重点出现的位子。谈及位子,我们知道黑板的大小有限。所以,字体不宜太大。总而而言,字体大小和如何粘贴成为了重要的关键。


12. 幻灯片、短片,这类高科技媒体可以将现实中无法及时显现在我们身旁的画面或事物引进荧幕里。这科技媒体让我们的教学达至另一个高峰。但是,教师也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幻灯片属于平面传达信息的媒体。所以,教学的内容都浮现在屏幕里。这样,学生在教学时,将会把注意力一直盯着屏幕上。长时期专注于一方,会让学生感到疲累和厌倦。此外,由于它是由电脑的特效展现出来,所以它只带有惊奇,但缺乏“人”的气味。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屏幕上,而忽略了老师的存在。此时,老师变成了一个发音体而已。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与之相反,假设是应用字卡这类手动的教学,学生关注的不再是一方或一个点上。他们的感官会被教师的言行举止所牵引。学生将会通过教学感到“人”的气味。教学也因为此而变得有温度。

除此之外,教师也发现另一件事,那就是当我们使用电脑教学时,由于能力和时间关系,大多数人设计的幻灯片是属于直线性的。这就表示,教师的教学必须依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假若学生提早说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该重点在幻灯片的后半部,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回应学生的回答。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将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教学有感

Photobucket

二零一零年三月五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是校内越野大赛。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参与了竞赛。我们5i班中有四位同学获得奖,其中伟康和那吉还拿到了冠军和亚军。

越野赛跑让教学时间只剩20分钟,所以,原本的 教学设计无法进行。教师在进班前,已经估计到学生将会处于兴奋状态,难以专心上课。所以,在教师将在教学的开始和学生谈谈比赛的心情和介绍一两首童诗给学生。不过,当学生进班后,教师发现班上前半部分的地上有粉笔粉。教师见此情况,加上学生过度的兴奋而决定和他们谈谈他们的纪律问题。

在交谈时,学生动作散漫,花了很久的时间才把扫把拿出来。教师见此情况,心头中许多的无奈和失望突然间涌现出来,最后导致教师无法压制心中的怒火,而当场发飚。

在教学上,学生的参与度是越来越积极的,但是,作业方面却有很大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每日将要做的作业抄写在作业记录簿里,然后要求家长帮忙签名,希望以此能克服学生不交功课的问题。但是,教师的这想法太理想化了。虽然教师以通过书信和电话通知家长,但是家长并没有在作业记录簿上签名。有的学生更是交上没写的作业给老师。这样的学习态度让教师感到着急。下星期还有月考,所以我只剩下六周的教学时间。在这样紧迫的时间里,若我没有办法解决学生不交功课的问题,那么,教学的进度将会受影响。我将无法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成长。

心情万分的难受。看看这一班。5i班是混合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很大。对于后进生,教师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没有自信心。他们怀疑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之前的教学,同志告诉我我的教学构思会忽略了后进生的感受,让他们对自己没自信。我为此而感到万分的难受。我确实忽略了他们,忽略了他们的感受。我为此而感到自责。

理想中,我希望能提供学生有轻松和欢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不过,在塑造这样环境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创意的构思和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力不足和创意有限的我,让课堂过于死板。学生属于被动,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与我的理想的差距太远了。

我发现我这想法过于主观和没有以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好像家长永远以为自己是在为学生好,但是其实是在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把学生当成目标中的其中一颗棋子。学生现在已经是5年级的学生。家长忽略他们,教师不理他们。长期呆在这样环境底下的学生是不可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改变的。教师在发飚时,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把学生痛骂了一顿。
在教师骂人的时候,教师是以自己的角度,告诉学生自己所做的一切。这感觉就好像父母在对孩子说我为你怎样怎样,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教师这样做,只可期望学生能受其感动,而不可以要求也同样的回报学生。教师当时忽略掉了这一点。此外,在教师抒发情感时,有一位学生说了:“我们又没有叫你这样做。”学生的这一句话,点燃了教师心中的最后一堆炸药。教师此刻的内心破碎了。眼睛开始发热。

在班上,完全不交功课的学生只有两三位。他们也开始在补上功课了。教师也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交功课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完成作业。至于学生没有交记录簿,可能是他们忘了给家长签名,家长过于繁忙或其它外在的原因。理由可以很多很多。所以,问题的主因并非学生要和教师作对,而是他们忘记了或他们的性格已经如此。教师需要在提醒的同时给予他们机会,而不是放弃他们。

赏识与谩骂,两者都是为学生好,但是确属两端。今天,我用了谩骂来表达我的感受。在谩骂的过程中,我的话语好像过重了,而且我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前骂他们。这导致那些没犯错的学生受了冤枉气,白白被老师骂了一顿。

学生没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被骂了。那么,问句反话,教师是否已经达到学生的要求?这一点,我相信是没有。那么,学生若想抒发情感,他们也可以像我一样骂我才是啊。但,身为老师的我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学生只有接受被骂的分。这好不公平。

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向善和让他们学习。初生之犊的我,需要多累积引导他们学习的能力和经验,而不是以骂的方式来要求学生配合。老在孔子时代他以提出了“因材施教”。教学必须要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引导他们成长。现在,一班二十六人,若我想达到因材施教,那么我就得去认识他们,以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能力来设计教学。以我现在的教学能力,我能做的就是多用心去理解他们和设计符合他们程度的教学。草草的结尾,看得出我草率和思考不周的心态。我为自己的能力而烦恼。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吧。
我的眼高,问题的主因是因为我只剩六周了。下星期学生考试,但是,在我的教学中,并没有包括全部的范围。所以,我害怕我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因而对自己更加的没信心。

实习的时期虽然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但是却苦了学生们。想到此,我为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感到愧对学生。他们成为我教学路上的牺牲品。中竞的5i班,双溪内的2c班和4c班的学生,老师在此向你们说声谢谢和对不起。


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教学上的新调整

Photobucket



实习已经过了两周。虽然我们已经设定了“整洁”、“尊重”、“微笑”和“关爱”为我们的班规,但是学生们却没有遵守这些规则。假设放任着问题不管,那么班控问题将会发生。因此,我需要加强学生对班规的印象,以免班控问题发生。

此外,在考虑到教学时所发生的问题和我所要达到的目标(理想教学),我觉得我需要总合班规和我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以,我将我要达到的目标列入比赛条规,然后以比赛的方式鼓励学生们达到所设定的目标。

至于在我要达到的目标方面,我觉得“整洁”、“投入感”和“小组合作”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涵盖了我们之前所设定的班规。因此,比赛的条规以这三方面而设立。
Photobucket

整洁条规的设立是为了照顾班上的环境问题和学生投入感的问题。一个整洁的班才将会让学生在舒服的环境下学习。此外,在学生努力维持班上整洁的努力下,学生对班上的认同感将会提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度才会逐步提升。

至于整齐起立的条规是为了让学生们知道教学即将开始,并调整好学习的心态。

“积极回答”、“专注于教学”的条规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讨论”、“和谐”、和“整组完成作业”的条规是为了培养小组的认同感和合作精神。

在以上的条规中,“整组完成作业”这条规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通过组别的力量,鼓励那些平日不交功课的学生交功课。不过,由于害怕学生的关系会因为竞赛而受影响,教师也会强调“和谐”这一条条规。

希望通过这些条规和这样的竞赛方式,学生的投入感和教学的气氛可以逐步改善。教学不再是老师逼迫学生完成。

至于在实施方面,教师尽量将评分时间缩到最短,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所以,教师采用了“高”、“中”、“低”和它们之间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每天一进班,教师将会花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评估各组的表现,然后将评分表贴在班上,让学生们观看。打分将会持续一周。到了周五,教师将会总结各组的得分,然后在星期一的时候公布比赛成绩。

在公布成绩后,教师将会花最多5分钟的时间进行颁发奖项。为了让学生更加的投入于竞赛,教师也花了一笔钱,做了一个“模范组别”的奖杯。
Photobucket

以上都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竞赛。

我觉得小组的方式范围太广。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合作。所以,教师又另设了一个奖项,那就是“模范生”的奖项。
Photobucket

至于模范生的得奖标准是
1. 学生帮助组员完成讨论
2. 学生尊重他人
3. 学生准时完成作业
4.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5. 学生照顾班上的整洁


希望通过这些标准,优秀生能够帮助其他组员完成他们的任务。此外,如此的竞赛方式也能让优秀生有努力的方向。

顾及了优秀生,教师也设立了一个“精进奖”的奖项给那些后进生和努力学习的学生。
Photobucket
精进奖的得奖标准是
1. 学生准时交功课
2. 学生为班上的整洁出一份力
3. 学生尊重他人
4. 学生比以往更加专心上课
5. 学生比以往更加认真的完成作业
6. 学生比以往更多次数和他人一起进行讨论或任务

希望通过这标准,学生们会有做好学生的动力。

以上比赛的方式,是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若以科爾堡《道德发展六阶段》来看的话,这方式是属于道德发展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在第二阶段之前是“我不想惹麻烦”。看到科爾堡的道德发展六阶段,他让我考虑到了实施比赛的可行性。在让学生比赛的前提是学生们不惹麻烦,不排斥教师的教学模式。以比赛方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自己本身想要比赛,而不是教师强迫他们参与比赛。因此,教师在实施时需要设法鼓励学生投入于比赛。

至于鼓励的方式,教师会以奖杯为诱导,引诱学生积极投入。为了有效和持久的进行比赛,教师需要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荣重的进行比赛,特别是颁奖仪式。

如上所说,每次的评分环节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在进行评分时,教师需要认真地进行,让学生知道教师对评分的重视。

至于在颁发奖项方面,教师在每个周一时,会在五分钟之内完成颁发奖项的仪式。在颁发奖项前,教师要确定学生已经准备好心情进入奖项颁发的环节。在颁发奖项后,由于害怕学生过于兴奋和在教学时玩弄奖杯,教师会按“模范组别”、“模范生”和“精进奖”的顺序颁发奖项。在奖项颁发完毕后,教师会给予评语,然后鼓励学生继续的努力。之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将奖杯放在指定的位子上。

(为了保护奖杯完整无缺,教师也会要求学生们一起保护好班上的财物,不让他人破坏。)

以上纯素我个人一厢情愿和理想的想法。至于是否可以有效地进行,就有待考验。我会努力和逐步地去实现我理想中的教学,让学生乐于学,让学生有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和回忆。

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我的十一周教学计划

http://i206.photobucket.com/albums/bb1/dickyttc/1-9.jpg
http://i206.photobucket.com/albums/bb1/dickyttc/2-10.jpg
http://i206.photobucket.com/albums/bb1/dickyttc/3-3.jpg
http://i206.photobucket.com/albums/bb1/dickyttc/4-1.jpg

由于技术问题,请你们自己通过以上网址观看我的教学计划。
Photobucket谢谢:)

2010年1月24日星期日

《阿秋和阿狐》读后感

Photobucket


查阅网上有关读者对《阿秋和阿狐》的评语,不外是友情和探险之类的评语。对于这一点,我深感质疑。虽然我不是绘本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感知却告诉我《阿秋和阿狐》要传达的并不只这一些,着重点也不应该放在这里。

还记得当我第一次阅读这《阿秋和阿狐》时,我就爱上了它,并把它视为我所阅读过的绘本中最爱的绘本。当时,我之所以会那么喜欢它,是基于林明子作家那善于勾画儿童眼神的绘画能力和以移情物,阿狐为路线的创作构思。阅读完这本绘本后,心中有种感觉,认为她是一本很棒的绘本。不过当时并没有深入的探讨。

近来,当我购买了这本绘本后,我又读了好几遍。每次的阅读,都让我感动和感伤,但却不明其所以然。为了理清这一点,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阿秋和阿狐》这本绘本。每次的阅读,我都会被阿秋的神情所吸引。到了后来,我抛开了绘本中的文字,只专注在图画上。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我找到了我要的答案,而那答案就藏在阿秋流口水的那一张小图。在图中,刚出世阿秋的神情出现了问题。按常理来看的话,宝宝的眼神应该是睁得大大,炯炯有神的。不过,这幅图中阿秋的眼神却是黯然无光的。林明子作家是想通过这样的眼神传达些什么信息呢?我带着这疑问,又反复的看了好几遍。

通过观察和感知画面与故事,我觉得作者可能是想以这故事述说一位缺乏家长关心的孩子的心声。在阿秋成长过程中,她的父母一次都没出现过。或许,这就是为何作者会勾画阿秋那寂寞、孤独和无神眼神的原因。她是想通过眼神控诉那些父母没有尽到保护和关心孩子的家长。故事中,阿秋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疼爱,而将对父母的依赖和情感迁移到阿狐这布偶的身上。

儿童的缪斯天性和阿秋对阿狐的依赖,赋予了布偶阿狐生命。阿狐因此成为了阿秋的守护神和全部。不管是刚出世,学爬,学走路,阿狐都会守护在她身边,不让她受伤和感到孤独。

随着阿秋的成长,阿狐的身上也印上了岁月的痕迹。阿狐的手臂也因此而裂开。为了医治阿狐,我们看到阿秋和阿狐两人搭上了火车去沙丘镇找奶奶的故事。我觉得阿秋和阿狐搭火车找奶奶这样的故事安排是值得思考的。像阿秋这样一个小孩,为何他的父母会放心让她独自一人出远门?还是,她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关心过她的安全?

在去奶奶的路途中,我们看到阿狐成为了阿秋的指路者和守护者。不管走到哪儿或遇到任何的问题,阿狐总是会走在阿秋的面前为她指路或保护着她。如,当阿秋肚子饿时,阿狐下车买食物给她。当阿秋遇到危险(遇到狗)时,阿狐站在阿秋面前,不让狗儿接近她。阿狐为阿秋的付出,赢得了阿秋的信任。阿狐也因此成为了阿秋生活中的全部。

在故事中,当阿秋发现阿狐不在时(阿狐去买食物却没有归来),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哭了。后来,当她找到阿狐时,寂寞和悲伤的气氛就一扫而空。在沙丘路上,虽然狗儿很危险,但是阿秋并没有放弃寻找阿狐的想法。她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找回阿狐,一个她赋予它生命且重视它的布偶。庆幸的,阿秋最终能找回阿狐,然后背着阿狐去奶奶家。

遇到奶奶后,身心疲惫的阿秋依偎在奶奶的怀抱里,释放了内心的恐惧与害怕。奶奶见到她如此模样,口头上虽装作若无其事,但我们却能从她眼神中感受到她那怜惜阿秋的心情。进到家后,身心疲惫的阿秋并没有去冲凉或休息,反而是站在奶奶身旁陪伴被奶奶“医治”的阿狐。阿秋在一旁不断抚摸着阿狐的头,心疼着阿狐所受的遭遇。在这时候,忧伤气氛弥漫在空气中,叫我难以呼吸。后来,当我看到阿狐蹦蹦跳跳拒绝冲凉时,我心中的忧伤才得以缓解。在冲凉时,阿狐那不敢冲凉却被逼下水冲凉的尴尬行为让阿秋和奶奶不禁一笑。欢笑的气氛顿时掩盖了之前的忧伤的气氛。

在故事尾声,出现的人物并非父母前来迎接阿秋回家,而是拿着拿着一条毛巾望着读者的阿狐。它那尴尬的神情顿然显在脸上。在这最后一页中,有两句很重要的话需要注意:

阿狐说:‘去奶奶家真好玩,对不对?’
阿秋说:‘没错!我们下次再去!’


我们看到,阿秋通过阿狐的口中,让我们知道阿秋在奶奶家度过了欢乐的时光。她并没有因为路途上遇到的危险而不愿再来奶奶家。这样的收尾,是不是也间接或暗示着阿秋很需要得到她人的关爱呢?

合上绘本,阿秋阿狐的名字印在沙滩上。沙滩上的字迹表面上说出了他们的友谊,其实却暗示着阿秋想得到他人关爱的需求。回顾这一本书,虽然故事表面上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绘本中所说的故事,却让我感到伤痛万分。

有句话说:“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读法。”不同的读者对所读的故事会有不同的阐释。或许我表达的与林明子作家所要表达的有不同,但这却是我个人对于这故事的阐释。若你们有不同的见解,可以请你们也放上来,与我一起来探讨。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转:《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专版报道我校《一所学校的公民实验》 分享

和马丁·路德·金一样,黄浩芃的竞选演讲主题,同样是“我有一个梦想”。

但不同的是,这个14岁男生的梦想,只是成为深圳市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的学生自主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生会”)主席。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年末,他已经梦想成真。学校里,随处可见这个新任学生会主席的大幅海报。海报上,这个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八年级学生,正高举右手,做出一个挥拳的动作。

这张获胜者的海报,只是这所拥有某种独特气质的学校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让人惊讶的事情,正持续不断地发生着。

在这里,每年的10月15日~11月15日,是约定俗成的“竞选月”。学生会的主席要经过班级、年级到学校的层层公开选举,然后由全校1800多名学生选民投票产生。一个见证过“竞选月”全过程的中央电视台记者说:“这和美国总统大选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这里,学生会的主席有权组织自己的“内阁”。在每月一次的校长例会上,他和“内阁成员”们将对学校的公共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校长会一一记录,然后当面解释,或立刻作出整改。

在这里,有一个40多人组成的学生记者团,成员遍布每个班级。在每周一的早会上,他们能够通过广播站,对教师甚至校长本人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

最有代表性的场景是,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学校的校长一定风雨无阻地站在校门口向学生鞠躬,并要求学生也对他鞠躬还礼。

5年多来,这所坐落于深圳市著名富人区“华侨城”中,被每平方米6.5万元的豪宅、种满名贵花木的园林和高尔夫俱乐部环绕的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里,50岁的校长李庆明,正致力于向下一代推行他的公民教育主张。

“我们要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质。但如果达不到这个目标,也没有关系,他可以当一个好公民。”李庆明说。

“如果我漠视自己的权利,不对身边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那是我的错”

李庆明培养“好公民”的第一个努力,是让孩子们学会选举。

他从2004年开始推行学生竞选制度。刚开始,他只选择了一个四年级班级作为试点,但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于是第二年,他便把竞选推广到整所学校。

每年10月15日~11月15日,是学校雷打不动的“竞选月”。小到每个班级的班长,大到学校的少先队大队长、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都由学生选举产生,每人一票。

李庆明和教师一起,为“竞选月”确定了严格的程序和制度。一届学生会主席的选举,先要通过班级海选和年级海选,从高、中、低年级各选出两名候选人;然后,在全校的竞选大会上,6名候选人要经历演讲、才艺展示、公开辩论、回答选民提问等各个环节;最后,经过全校1800多名学生的几轮投票,选出获胜者。

选举章程规定,任期一年后,主席自动离职。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公证小组”,负责监督选举过程以及计票。这个机构的成员,通常由已经卸任的学生会成员担任。

一个叫孙晓峰的学生,连续参加了4年竞选,并在2008年成功当选学生会主席。一年后,他离职,却拒绝了进入“公证小组”。

“我承认,自己是有私心的,”这个前学生会主席解释自己的动机,“我知道哪些学生更适合进入学生会,但这种判断,会影响我在公正小组的工作,这样对其他候选人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宁可放弃这个职位,让所有人都在一个公正中立的环境里竞选。”

在竞选过程中,孙晓峰给李庆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05年到2008年,孙晓峰连续参加了三四年竞选,虽然屡战屡败,却始终不放弃。

第一次参选,他比第一名少了600多票。但就在宣布结果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在演讲台上,这个五年级男生非常有风度地向自己的对手握手表示祝贺。但走下台后,他却躲到角落里,抹起眼泪。

曾有人问过孙晓峰:“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竞选“华侨城”社区的人大代表,你会怎么做?”这个15岁的中学生考虑了几分钟,便说出了如下答案:先是走访社区的各户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再告诉选民们,如果自己当选了,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在选举的宣传上,他会在社区各处张贴自己的宣传海报,然后定期举行竞选演讲,并且和“智囊团”一起,为自己的选举确定一个系统的,能够持之以恒的方案。

“公务员就应该为公民服务,如果没有做好,那是他的错,但如果我漠视自己的权利,不对身边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那是我的错。如果大家都漠视了,这个社会怎么能进步?”经过4年的竞选洗礼,这个嘴角刚冒出稀疏胡楂儿的九年级学生已经对公民、权利这些字眼非常熟稔。

“一颗娇嫩的自由民主的种籽,已经植入你我的心中”

这更像是一场发生在少年间的选战。

为了获胜,候选的学生开始学习如何动员身边一切资源。父母和家人是首要支持者。他们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各种才艺,帮助孩子修改演讲稿、准备公开辩论的题目、纠正他们的演讲姿势。

每个候选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团”,并在宣传上各出奇招。有人在糖果上印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到各个班级去散发;有人带着助手,在操场上抬着自己的大幅海报转圈,还喊着整齐的口号;甚至有家长在学校周围升起10多个大气球,气球下方的横幅上写着孩子的名字,号召选民投他一票。

当然,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每个人都会强调同一个口号:“为同学们服务。”这是由校长确定的主题。

黄浩芃依然记得初次登台参加竞选时那种“紧张感”。在此之前,他是个内向的男生,虽然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很少在公共场合说话,也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有段时间,身为某国企高管的母亲,一度还想让他转学,因为这个新学校才成立了两年多,她很担心孩子的“学业问题”。

2008年,他决定参加竞选。第一次演讲,他全身都在发抖,脚抖得“几乎站不住”,左手拿的发言稿“抖得哗哗响”,右手“抖得连麦克风都拿不稳”,他好几次用力握拳,试图固定住麦克风,却发现“手有点不听使唤”。原本设计的开场白是大喊一声“大家好”,可他紧张得控制不住声音,一开口就破嗓了,台下的选民嘘声一片,他在台上听得清清楚楚。

“豁出去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念了。”时隔一年,这个男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看得出有些不太好意思,“反正只是抱着尝试的想法去的,凡事总得有第一次吧。”

克服了初期的紧张后,他觉得和这个舞台“越来越熟悉”。在接下来的几个环节中,他开始逐渐地适应了竞选的节奏,在才艺展示诗朗诵《海燕》中,他甚至做出了一个“在排练时都很难练好”的展翅飞翔的动作。

这个初次参加选举的男孩一直走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在全校1719张学生投票中,他以20多票的微小差距,输给了孙晓峰。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黄浩芃并没有闲着。他决心要参加第二年的“竞选”,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他开始关注新闻里那些播音员播报新闻的方式,也开始模仿电视上那些政治人物的举手投足。他的“智囊团”,则早早从各个方面对他的“竞选”提出建议。作文好的人帮他修改演讲稿,美术好的人设计海报上的各个细节。甚至,一位演讲顾问会告诉他改正在台上的一些小动作,并纠正他演讲时的语气与节奏。

在11月15日全校竞选日那天,他和“智囊团”抬着自己的大幅海报,到各个班级去“拉票”,一个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助手”,还带了一支长笛,走到每个班级,都会吹上一曲。

在演讲台上,他说出精心准备的演讲词:“一年前,我与今天一样,信心百倍地站在了这里,我落选了。但是今年我又来了,因为我不想错过这样一个伟大的时刻,因为无论是对于我,还是你,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中国,今天都是一个超越平凡的日子,因为在这样的日子里,一颗娇嫩的自由民主的种籽,已经植入你我的心中,并悄悄成长。”

他最终如愿以偿,在最后的全校投票中,获得了1120张选票。新任学生会主席工作很卖力,挑选了“很精干的内阁成员”、“整顿了学生会工作的风气”。他要求助手们每周都写工作计划,在每周例会上共同讨论。

黄浩芃的母亲,对儿子的学业多少有些担心。她希望儿子在“服务好同学”的同时,也能保持住现在“班上第三名”的成绩。毕竟,“无论学生会的工作做得多么好,最后能有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才是根本”。

但黄浩芃却对自己的未来很自信。他觉得,“在这所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用得上”。

“要鼓励学生成为公民,首先要保证他们能有一个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

当了近30年老师,陆平还是第一次被 学生当面批评,而且还是在校长主持的学生会例会上,这让她“当时多少有些不适应”。

事情说来也简单:2009年12月最后一周,陆平主持的学校“公民养成中心”,接连举办了两场活动。学生们觉得这周活动安排过于密集,而上一周却什么活动也没有。于是,在每月末的学生会例会上,有学生会的干部当着校长的面,对此直接表达了不满。

按照会议的程序,接下来,陆平便向学生解释,原本安排义卖活动的第三周,恰好赶上初中学生的月考,为了不耽误考试,才作了这样的调整。并且,她向学生表示,“中心以后在安排活动的周期上,一定会注意频率和方式”。

作为每月一次例会的参加者,陆平直言自己“有压力”,因为“你不知道孩子在会上会说什么”。

的确,这样的会议已经举行了将近5年,在与会教师和学生们的回忆里,会议上的议题五花八门。从“室内球场的通风条件不好”,到“学校鱼池的换水不够及时”;从“教师拖堂,没有按时下课”,到“初三的课程过多,占用了学生社团的活动时间”;从“集会散会后的地面纸张无人清扫”,到“检查厕所卫生的学生,最好注意性别”,几乎囊括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各方面的细节。

最为“尖锐”的时候,学生甚至直接对校长本人提出了批评。

有一次开会,李庆明不断地接听手机,有学生便提出:“希望校长能够尊重我们,开会的时候不要打手机。”

李庆明只得放下手机,向学生们解释,刚才的电话,是为了去落实学生们提出的建议。但从此以后,他开会时都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这样的监督与批评,不仅仅发生在学生会的例会上,而且发生在许多更为大型的公共场合。在某次周一的早会上,有学生会记者团的播音员播报了一个小记者写来的稿件。稿件中称,上周的升旗仪式上,有几位老师在交头接耳,“希望这几位老师能够尊重国旗”。

更令人吃惊的是,记者团并非只会批评,孩子们“居然也懂得斗争策略”。在时隔一周的周一集会上,记者团的播音员又播报了一篇稿件,文中称,“在上一周的集会中,那几位老师没有再出现交头接耳的状况,这说明他们虚心接受了批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学学习”。

看着这些“小屁孩儿”们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严肃认真的大人样子”,陆平有时候也会觉得“很搞笑”。

在她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幕在成年人看来颇为有趣的场景:有一次会议时间延长了,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会干部,一本正经地看了看手表,然后举手说:“校长,会议的时间已经到了,你看我学习也很忙,我妈妈在外面接我,我能先走吗?”

但在觉得有趣之余,她也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所学校里,师生关系确实有了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改变”。她甚至会用“公民社会”和“臣民社会”的区别,来解释这种变化。

“以前的孩子很顺从,将就老师,而老师也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需要任何解释,”她说,“但现在不一样了,在公民社会里,我们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开透明,让接受服务的人满意,这不是很好吗?”

而在李庆明看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是他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我们要鼓励学生成为公民,首先要保证他们能有一个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鼓励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这才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道。”

“这能让我体会到一种平等和尊重”

在深圳的教育界,李庆明是一个公认的“争议人物”。

在学校老师和朋友们的眼中,这是个“精力超人、多才多艺”的校长。他能用意大利语演唱“具有专业水准”的歌剧,还能画一手漂亮的铅笔画;上大学的时候,他的100米能跑出11.2秒的成绩,至今仍是那所高校无人能破的纪录。在学校里,大到各种规章制度的确定,小到校门口张贴的标语上的标点符号,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同时,他还兼任着一本全国教育类期刊的执行主编;一忙起来,这个50岁男人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在椅子上打几分钟的盹,又精神抖擞。

但在许多教育局的领导和同行眼中,这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在深圳教育界,他有着“疯子”,“狂人”的外号,每年,围绕着他的去留,都有诸如“死定了”、“马上就要被调走了”之类的传言。

自从2004年正式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以来,李庆明一直致力于“在学校上渗透公民意识”,他把自己的公民教育主张归纳为5点:公民人格完善、公德基本伦理、公益服务精神、公共事务参与和公理世界认同。包括“竞选月”和每月一次的学生会例会,都是他一手推行的。

但理论一转化为实践,就出现了种种在旁人看来“很难理解的行为”。引发争议的核心问题是,李庆明作为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不去好好抓教学,却成天搞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5年来,只要没有特殊原因,每天早上7点20分学校开门,这位校长一定风雨无阻地站在校门口向学生鞠躬,并要求学生也对他鞠躬还礼。

“我们总在说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们平等相处,但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让孩子们直接感受到这种尊重呢?我觉得鞠躬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他解释道。

不过,一开始,学生们也很不适应,反应也大不相同。有孩子看到李庆明鞠躬,吓了一大跳;有孩子直接愣在门口,半天反应不过来;还有孩子看着鞠躬的校长,错愕地跑进学校里,连头都不敢回。

学校里的老师们也对这个新任校长的“出格举动”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写信到教育局告状,称校长在学校推行“日本式鞠躬”。哭笑不得的李庆明只能翻出《礼记》告诉教师,鞠躬礼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礼节。

即使是李庆明本人,在刚开始鞠躬时也很不适应。尤其是消息传开,引来了许多家长和路人围观,他一边鞠躬,一边心跳加速,“脸烧得通红”。

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鞠躬的校长,成了这所学校一道感人的风景。有媒体评论称:“近6年的鞠躬,他把孩子们的心鞠得纯粹了许多。”的确,已经习惯了校长向自己鞠躬的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对这个校长的尊重。

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女生,经常在鞠躬之后,偷偷地往李庆明的手里塞上两颗糖,然后飞快地跑走。

有一个冬日,一个初三的女生走进校门,李庆明向她鞠躬,她也还礼,然后走到李庆明身边,对着他的耳朵悄悄说道:“校长,天气冷了,你要加件衣裳。”

一年级学生袁纵横的家长张红也记得,儿子头一天到学校上学,她送他到学校门口。起初,她并不知道有校长鞠躬这件事,但儿子背着书包走过李庆明身旁时,这个校长照例向这个孩子鞠了一躬。

这个时候,她看到儿子停了下来,想了一小会儿,便转身正对着李庆明,毕恭毕敬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然后高高兴兴地跑进了学校。

那一瞬间,这个母亲一下子没控制住自己的眼泪。

“我从来没有教过他鞠躬这个事情,但校长做了,他也照着做,我相信,这会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一个深深的烙印,以后,他长大了,也会同样去尊重别人。所以,我要感谢李校长,给我的儿子上了生动一课。”她说。

今年12月24日早上,李庆明同样站在校门口鞠躬,但多少有些不一样的是,他穿上了圣诞老人的衣服,在向学生鞠躬之后,他还会往学生手里塞上几颗糖。

但四年级学生桑雨晴却对校长的装扮不太满意:“糖是挺好吃的,可他要是能贴上圣诞老人的白胡子,那就更像了。希望他明年改进吧。”

在桑雨晴的记忆中,看上去和蔼可亲的校长,一共和她说过3次话,谈话的内容她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一次是站着,一次是弯着腰,一次是蹲着的”。

“我最喜欢他蹲着和我说话,其次是弯着腰,最不喜欢他站着说话了,”这个小女孩认真地说,“因为蹲着离我最近,这能让我体会到一种平等和尊重。”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成为有灵魂、有情怀的公民”

“鞠躬风波”刚刚平息没多久,2006年,李庆明又在学校里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再度引发了一场大争议。

这年暑假,学校里一个男生跳楼身亡。在一向重视安全的中国教育界,处理这类事情的通常做法,都是“家丑不可外扬,低调解决”,但李庆明却决定在学校里举行一场悼念仪式。

消息传开,一下子炸了锅。在很多人看来,让这些未成年人过早地接触死亡,容易造成他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慌。还有一个教育局的领导问李庆明:“事情弄大了,万一引来了媒体,到时候收不了场,该怎么办?”

“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正视死亡,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尊重每一个生命。”面对每一个前来质疑的人,李庆明都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

而悼念仪式的举行,也起到了李庆明期望的教育效果。

这个男孩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特意选择了一张男孩生前快乐地吹泡泡的照片,“来表达这个逝去生命曾经有过的最为阳光灿烂的一面”。

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这个班级的孩子手捧着鲜花和蜡烛,缓缓走到教室中央,把鲜花放在正中间,再将蜡烛放置在鲜花的四周,组成心形。然后是一分钟的默哀仪式,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

随后,男孩的班主任念了一首刚刚创作的小诗,来表达自己的悲伤和惋惜,男孩的好朋友们也陆续上台发言,回忆起和小伙伴相处的点点滴滴。

在场的人们都哭得泪眼朦胧,李庆明无意中看见,那位之前提出过反对的教育局领导,也在人群中擦眼泪。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庆明又在学校里组织了全校师生的悼念仪式,他从巴赫的乐曲《Air》中节选出一段52秒钟的旋律,学生们双手十指并拢,低头在心中默默祈福。

如今,这种生命教育已经成了学校的常态。每天的早操结束后,学生记者团便会播报前一天世界上发生的灾难新闻,然后全校学生在《Air》悲伤旋律的陪伴下,举行一个一分钟的静默仪式。

有学生在校内论坛上这样说道:“当自己和父母之间产生特别大的分歧时,我也曾冲动地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参加了‘静默仪式''后,我开始明白生命、亲情和友情的可贵,今后我将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留言,让李庆明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们要教育孩子们成为有灵魂、有情怀的公民。这些悼念仪式,就是教给孩子们这些层面的东西,我可不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是只懂得知识技能、只懂得谋生之道的人。”他说。

“几十年的教育,又教育出多少真正懂得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无论是“竞选月”、“鞠躬教育”,还是“生命教育”,即便是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都是“一种很难让常人理解的超前行为”。一名学校老师说,根据自己的了解,教育局领导桌面上关于李庆明的告状信,已经有厚厚一叠了。

但李庆明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甚至认为,这几十年来的“德育教育”,已经被历史事实证明,是“完全失败的产物”。

“这些年来,我们的德育教育,总是喊一些假大空的口号,我们几十年的教育,又教育出多少真正懂得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他托了托眼镜,“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太多,只要他们能做一个好公民就行了———有活力,有自信,有智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有情怀。”

这个50岁的校长,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知识分子型”的校长。在一篇题为《寻找知识分子》的演讲中,他这样写道:“这4年多来,我最关注的就是,如何为一所学校灌输一种独立、自由、高蹈的精神……4年了,我依稀感受到这种精神已经在我校氤氲化生、凝聚成气。为此,我是有些暗自欣喜和欣慰的。我有时甚至得意地认为,即使我离开此地,谁也无法再轻易地抛弃这种自由精神、独立品格和高蹈情怀。”

2007年,学者丁东曾应邀到学校来访问,他旁听了一节九年级学生的历史课。课堂的主题,是4部关于恐怖主义的影片。

根据丁东的回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起这样的主题———恐怖主义有什么特点?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应当怎样对待恐怖主义?如何看待中国青年前几年为“9·11”事件喝彩的现象?

这些初中生,在课堂上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成人能提出多少种看法,他们也能提出多少种看法,甚至能提出许多连成人也想不到的见解。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只寻求伦理的底线,不要求统一的结论”。

事后,他十分感慨地说:“这所学校的学生,无论学习成绩、艺术修养、公民意识,都有良好的发育。中国能有100所这样的学校,未来就大有希望了。”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从《学校在窗外》看大马教育(修订版)

Photobucket



《学校在窗外》是台湾黄武雄先生的著作。黄武雄先生是台湾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除专业论著外,还著有《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湾教育的重建》、《老师,我们去哪里?》等书。

在《学校在窗外》一本书中,黄武雄先生提及了近十年台湾的教育改革状况和他的教改理念和方法。身为教改先驱者,黄先生发现虽然推动教改这么多年,但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台湾唯有通过社区运动,大众的醒觉与参与才能解决台湾教育面对的问题。

从黄先生所提及的问题和教改内容,我发现我国和台湾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在此,我举例几个我认为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我视野和观察能力有限,所以,我所提及的大马教育,是我所观察到的大马教育。它可能和现实的大马教育会略有不同。

第一, 套装知识

套装知识帮助人取得文凭,谋求出路,但却无助于人的知性成熟。人的知性成熟,需要学习者通入前人文明创造活动的深度经验中,但抽离个人特殊经验的套装知识通常只提供知识的骨架,没有血肉。这便是为什么今日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力常受诟病的原因。
pg90


套装知识,按字眼来解的话套装就是一整套的,一个包装的。不过,如上所说,这里所指的套装知识是指已经除去了知识或理论的由来,而只是教导知识或理论最 后成果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导方式是欠缺全面性的,不过也是我们现今大部分老师用的教育方式。打个比方,当数学老师在教平均数(average 时,他并没有通过实物运演或解释来教导平均数,而只是叫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程式去寻找答案。学生依模画样,在不明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学习平均数。以此方式学 习数学,学生或许能应付指定单元里的数字数学练习题,但是一旦问题是以状况问题方式或未标明单元的情况下出题,很多学生就无法解决该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将人类的认知分成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若按照布卢姆的分类法,我们能察觉到套装知识属于记忆这一最低下的阶段。那么,单只是记忆阶段的学习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


若我们以解答方式来看的话,我们看到如上的数学学习者因为不理解该数学方程式而无法解答较复杂的同单元的问题。若我们从思维能力来切入的话,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学习状况呢?


我们知道,知识是并非凭空而来,他是通过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辨证而来。由于与此,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或真谛,而只有接近正确知识和真谛的答案。此外, 不同年代的价值观和所见所知会有不同,所以知识的正确与否会随着时代而改变。这就好像最近上映的《十月围城》。《十月围城》以孙中山推翻君主封建制度的时代为背景。在电影中,我们看到老旧派的人们为了恢复清朝统治制度而奋斗,新生派的人们为了推崇民主制度而牺牲。我认为,我们不能说他们任何一方是坏人是错 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各自的理想生活而奋斗。这战斗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部分人们思维和价值观的改变。而这价值观的改变,就是因为他们去质疑和思考君主制 度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就因为这想法,才会有改革推动,才会有今天的中国。


《十月围城》让我看到了思维偏差所带来的惨烈悲剧。所以,我认为,身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教导和提升孩子辨证和思考的能力,而非记忆的能力。至于提升孩子辨证和思考能力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去质疑和辨证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程式。


总言,为了要改善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摈弃教导知识骨架的套装知识,不然,像阎孝国的悲剧将会重演。


第二, 精英教育


我常问我自己“教育的对象是谁?”


你或许会说:“教育的对象当然是所有人。为何你会问这么一个无聊的问题?”


若你这么问,那我再问你:“大学是为所有人,还是只为那些考取佳绩的人开放的?”


这时,你肯定会说:“当然是那些考取佳绩的人。”


若此时我再来问一问你“教育的对象是谁?”这时,你又会怎样回答?


很明显的,教育的对象并非“大家”,而是那些有优秀生,那些能应付应试教育的学习者。而这样的教育架构,就是黄武雄先生所说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的实施,导致教育的变相。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自然会想尽方法让子女也分得大学教育的一席之位。如此,我们就会看到孩子从小学或更小 的年龄开始就受到升学的压力。在压力学习下的孩子,学习变得无趣。原本满怀壮志,想要进行活泼教学和因材施教的老师,也因为考试的压力和学生人数众多又程 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只好委曲求全,教导学生应付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教学。就因为这样,那些学习缓慢和无法适应考试制度的学生就会被抛在后头,转而变成差 生,然后退出教育的体系。所以,我们常会看到,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会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因为无法适应学校教育而纷纷退学。


精英教育的概念,让学习变成了比赛,让课室变成了战场,让学习的目的变成了换取获得工作的文凭。学生天天为了考试而学习,以希望能考取佳绩,获得文凭。这样 的想法一直左右着家长们的想法。不过,放眼看看现今社会,我们会发现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而问题的主原是什么,这点就有待考证。


从精英教育,我们看到了它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和他们所带来的弊端。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改善和解决我们这问题呢?


如上所说,教育的对象是大家,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舍弃“精英教育”,拒绝实施“应试教育”,然后,把教育还给大家,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当所有人 都能接受教育,那么考试压力自然会得到舒缓。学生将不再像现在般面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教师也因为无需担心学生无法应付考试而采取更加活泼的教育方式。通 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并非放弃精英学生,而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完整的教育。

修订中